作者:梅立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夜間的人為光線(例如路燈)掩蓋了自然光,模糊了從白天到黑夜的過渡,並可能讓動物和原先的自然光:月光混淆,改變某些物種的晝夜週期及其季節性繁殖相關的激素,以及改變日常活動的時間,如睡覺,覓食或交配。夜間的光害是增長最快的污染之一,它與動物群落結構的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下降有關。

近期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的研究表明,在東京、上海、孟買、紐約、布宜諾斯艾利斯、拉各斯和洛杉磯這七個城市,夜間海面的人為光線劑量比月光高六倍。受光害影響最大的海洋生態系統可能是洛杉磯、紐約、布宜諾斯艾利斯、上海和孟買的沿海水域,潮汐、海水清澈度等因素與城市照明的高強度亮度相互作用,影響這些地區的海洋生態系統。

圖一:夜間的紐約市容

(圖片來源:USA Skyscrapers Rivers New York City Night Cities

 

夜間的自然光源具有季節性週期。因此夜間光照一直取決於月亮及其在天空中盈虧和升高的周期。相比之下,人為光線源無論季節如何,都有一個固定的位置,並且整夜和全年都以相同的強度發光。科學研究表明,光污染會掩蓋月球的自然循環,並會影響沿海生物。包括珊瑚礁在內的海洋生物依靠自然光週期來調節其生長週期,有些珊瑚會根據月球週期釋放它們的生殖細胞。

圖二:珊瑚夜間產卵

(圖片來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9477/

珊瑚的共生也可能對人工照明敏感。共生描述了構成珊瑚的兩種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夜間照亮海底棲息地的人為光線(其紅光、綠光和藍光成分)的光譜成分也可能擾亂視覺引導的生態過程。通常在白天覓食的捕食者(例如銀鷗)也許能夠看到通常在夜間偽裝的獵物,例如海螺。

照亮沿海環境也可以改變許多海洋動物的身體機能。暴露在人為的光線下會降低魚的繁殖成功率。研究還發現,它會使剛孵化的海龜迷失方向,影響它們到達安全海洋的能力。有些物種甚至對低水平的光也高度敏感。作為海洋食物鏈關鍵部分的浮游動物的日常遷徙可能會被人為光線打亂。

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方法來減輕其影響:可以限制人工光源的數量;減少人工光源的強度和時間;改變它們的顏色等等。動物物種對不同顏色的光的敏感性不同,研究表明,某些顏色(如紅色)可能比富含藍光的白光危害小。

 


參考資料:

https://theconversation.com/urban-light-pollution-is-a-danger-for-marine-ecosystems-new-research-196525

https://theconversation.com/artificial-light-at-night-can-change-the-behaviour-of-all-animals-not-just-humans-18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