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梅立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今年七月四號,義大利馬爾莫拉達峰發生嚴重意外,約有兩個足球場大的冰山崩落,大量冰塊與土石向下游衝去,衝過一條熱門步道,帶走11條性命。救難隊員推測,這片區域今年歷經了極端高溫——當時溫度為攝氏10度——加上全球暖化影響,才導致這場意外發生。
圖一:冰川崩塌後的馬爾莫拉達峰。
山脈大約佔地球表面的百分之25,更有數百萬人居住於此,然而全球暖化造成這些地區地貌改變,山地氣溫升高的速率比全球平均快了百分之50,即使在喜馬拉雅山區,登山者也換上更輕薄的衣物。
當永凍層融化,原先被冰封的岩石與土壤就會傾洩而下:巴塔哥尼亞與吉爾吉斯發生冰山崩解;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拉薩克斯山若崩落,全球的地震儀都將記錄到這些冰與其他物體崩落的震波;普蘭平瑟冰川地區——共有兩座懸冰川——也正面臨崩落危機,這些冰足以填滿兩座帝國大廈,如果崩落,最糟的情況下,這片區域將完全被破壞。
當山區狀況越來越危險,登山者及居民該如何保護自身安全?科學家們建立監測機制,他們使用雷達、衛星影像及無人機的影像監測塊體移動,而隨著全球暖化,現在山區災害監測系統需要更新過往的預測模式,災害規模也變得更大了。
當監測數據顯示可能有冰川崩落時,便會發布警報。警報發布後,通往該地區的交通號誌轉為禁止通行,防止更多人前往;當局也會通知居民他們位在危險區域內,請居民盡速打包行李,移動到安全區內。然而這些監測機制依舊有漏洞,由於目前只有監測冰川表面變化,難以監測冰川內部,尤其是融化後累積的水。今年阿爾卑斯山的冰川表面就融化了數公尺,遠超出科學家們的預期。
1892年曾發生一起嚴重災難,當時白朗峰北側的泰特魯斯冰川內部的積水壓力過大,因此衝破冰川,釋放出約二十萬立方公尺的水,這些水、冰塊及其他沖積物淹沒了下游的小鎮,共有200人罹難,整座小鎮也只留下國小依然屹立,其餘都被沖毀。
圖二:災難發生後的泰特魯斯冰川。
(圖片來源:https://twitter.com/subfossilguy/status/1408755370886053888)
從此以後,當局開始引出冰川內部積水,希望憾事不再重演,不過在2009年時,研究人員發現過去的預測太過樂觀,冰川內部有大約8萬立方公尺的水,隨時可能再次衝破冰川。現在,這些水規律地被導出,即使並未成功引流出來,冰川上的監測系統也會發出警告,如果真的再次發生,居民也有15分鐘的時間可以避難。
規範登山行為也是防範措施之一,如今登山與健行受到更多限制,由於氣溫升高,落石相當頻繁,在地嚮導會取消登頂行程,當局也會發布警告,企圖攀登者將面臨高額罰款,若沒有攜帶足夠的配備,也會被要求下山,無法繼續攀登。
今年夏天,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情況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即使是老練的登山者都很難完攀,救援隊更是前所未見的忙碌,有時他們甚至只能帶回罹難者的遺體。過去認為安全的登山技巧已不適用,山區變得越來越危險,過往安全的登山時間與登山路徑亦不再適合攀登,需要更多技巧才能順利攀登,嚮導們也縮減客人數量以確保安全性。
---
參考資料:
These melting mountain peaks could kill thousands. Can science help?
Marmolada glacier collapse in Italy kills seven
Italian Alps glacier collapse death toll rises to 9, with 3 still missing
Vincent, C. (2010). “Origin of the Outburst flood from the Glacier de Tete Rousse in 189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