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梅立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2050年,全球有70%的人口可能居住在城市地區,而養活城市居民需要複雜的食物供應鏈,不過這些供應鏈容易崩潰,像是疫情影響,造成航運大亂;或是烏俄戰爭造成小麥產量受到影響,新一代農民希望通過將田園帶回我們的城市來解決這個問題,「如何兼具發展糧食系統與永續生態城市」成為關心地球的世界公民們共同的目標。
許多人重新用自己的方式開始種植自己的食物,將農耕融入於生活,例如在摩天大樓旁邊的空地種菜,或是在社區建立菜圃。在水泥叢林裡務農看似抽象,但他們正一步步努力推行,要將城市重塑為永續生態之都,建立田園城市,例如建立屋頂菜園,或是利用閒置或廢棄的都會空間種植蔬菜。
圖一:臺北市田園城市案例(資料來源:https://farmcity.taipei/city/m1_about/about_s1_C.php)
不過,城市可以提供哪些「新」空間呢?一些城市農場會利用城市中意想不到的地點來創造“第三空間”,人們可以在這裡與自然和他們的飲食重新建立聯繫。辦公大樓的屋頂、鐵軌甚至未充分利用的停車場,現在都可以變成城市農場。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三位年輕建築師共同創立了Roofscapes,這是一家初創公司,旨在「利用巴黎尚未開發的空間」,他們分享了他們對城市上方替代人行道的願景:園藝地塊排列著小徑。他們與其他露天城市農民一樣相信,城市農業應該有助於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例如為昆蟲提供食物來源。
圖二:城市養蜂(資料來源:https://www.bbc.com/future/bespoke/follow-the-food/the-people-building-edible-cities/Brendan Smialowski/AFP/Getty Images)
除了生物多樣性之外,城市農場還有其他積極的環境影響嗎?東京有些對可持續發展感興趣的高檔餐廳已經轉向向採取水培和氣培的城市農場進貨,選用生產當地種植的產品做為食材。因此,日本的城市農民傾向種植高經濟價值的產品,特別是綠色蔬菜以及無法在當地種植的外來植物。
然而城市農業並不只限於屋頂花園或是街道綠地,也包含室內農場。室內農場的用水量相對於其他類型的城市農場減少了90%。對於缺乏農業用地的地區,室內垂直農場可能是一個寶貴的解決方案,例如新加坡;在氣候條件不利於戶外種植的地方,例如北歐國家,它也是一種有價值的工具。室內和傳統農場也正在轉向自動化,以更有效的方式收穫作物,但這仍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機器人很難在不損壞新鮮農產品的情況下採摘新鮮農產品。
圖三:機器人採收草莓(資料來源:https://www.bbc.com/future/bespoke/follow-the-food/the-people-building-edible-cities/)
雖然像室內城市農場會減少碳足跡和食物浪費,但它們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很小,難以為城市增加生物多樣性。露天城市農民也承認室內同行的效率,但他們聲稱他們自己的方法更具可持續性——因為室內農場依靠電力來提供照明和提供熱量,然而室外農場只需要利用太陽光便可獲得。
儘管帶來許多好處,城市農場面臨許多難關。例如,屋頂景觀要獲得法律授權需要經過相當複雜的程序;城市農場也不太適合生產穀物等等作物——這些作物需要大面積的表面積才能大規模種植。在城市中種植小麥作為麵粉來源可能永遠不可能實現,但穀物佔世界消耗的卡路里的絕大部分,是多數人的主食來源。
農場也可能會在一夜之間被趕出屋頂,在農場中獲得的收益並不能打平房東要求的高額租金,想擁有員工更是難以實現。所有的限制都說明這項城市運動的挑戰:這些活動表面上很受歡迎,但很難謀生,新加入的人想要有競爭力,順應市場力量,但目前盈利的機會微乎其微,城市農民仍面臨許多挑戰。
—-
參考資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