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陳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感謝台大地理系洪伯邑老師和莊昀叡老師的邀稿,讓我有機會在中華民國地理學會會刊網路版「地理新聲」單元自我介紹。

我在高中時讀了奎曼的暢銷著作「多多鳥之歌:滅絕年代的島嶼生物地理誌」,因而開始對生物地理、生態演化領域產生濃厚興趣。但是高中時期的我,害怕解剖動物、害怕需要大量記憶和抽象思考的分子生物學,所以在申請入學的時候選擇了台大森林系,自認為找到一條既可以快樂學習喜歡的生態學,又可以逃避害怕的生科傳統科目的完美捷徑。但是在後來進入台大生態演化所就讀碩士班的時候,解剖海豚屍體逐漸從日常變成專長;再到英國德倫大學生命科學系就讀博士班的時候,不知不覺間已然成為分子遺傳學的堅定信仰者。更別說在新加坡耶魯國大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時期,研究對象是以前從來不敢直視的蜘蛛。過去「害怕」的事物,因為挑戰而開始認識,最後反而成為自己職涯核心技能。這樣波折的經歷一方面反映了「拼命想要逃避的事總是一定要面對」的莫非定律,另一方面也如尼采所說的,「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強壯。」

我的研究興趣為生物族群親緣地理學以及演化,在過去十年間以鯨豚為主要研究對象。由於族群結構的形成經常被視為生物種化的徵兆,因此我的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海域的小型鯨類的族群遺傳結構、基因多樣性、以及歷史族群動態。透過分析粒線體核苷酸控制區域及多個核微衛星基因座序列變異性,我們發現即使是全球廣泛分布的小型鯨類,各物種內均有不同程度的族群結構。為什麼在缺乏明顯地理障蔽的海洋環境中,具有絕佳自主移動能力的各種鯨豚中會形成或強或弱的族群結構,乃至於演化出今日所見的物種多樣性?我們希望未來能夠利用最新的基因定序技術,更進一步解析不同物種、不同族群的鯨豚適應環境的遺傳機制和演化歷史。

在教學上,我在台師大地理系開設的課程包括「生物地理」、「生物多樣性與保育概論」、「臺灣生物多樣性」、「環境生態學」、「生物地理與自然保育研討」、「英文科學寫作」。依照各別課程內容和主題,各有不同比例的演說、討論、實作,以對應訓練學生大量閱讀、深度思辨、活用表達所學知識的能力。部分課程為配合台師大雙語大學政策採取全英語教學。全英語教學對於母語非英語的學生和老師都是一項嚴峻的挑戰;然而誠如前段所述,唯有積極跨出舒適圈,才有擴大舒適圈的可能性。最後誠摯地邀請有志挑戰跨域的同學加入台師大地理系生物多樣性與地理研究室,一起探索生物地理模式及生物多樣性演化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