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李適軒(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全臺以登山健行為主要運動之人口超過500萬,曾攀登3000公尺以上高山之人數更超過50萬,是世界知名的登山大國。近年,申請許可進入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從事登山活動之人數更是節節攀升,使得知名登山步道 (如玉山主峰線、雪山主東峰線、北大武山等)人數長期滿載。

步道行走人數的增加,造成沿線逐漸拓寬,增加對周遭林地生態的干擾。在具有坡度的路段,高頻率反覆踐踏則加速侵蝕與土地退化,降低土壤孔隙率(porosity)的同時使得入滲作用(infiltration)降低。以雪霸國家公園管理之雪山東峰線為例,步道0~2 km 處之字形上坡常有山友行走步道旁泥土路,甚至於林間開闢捷徑。此舉對於步道水土保持不利,國家公園管理處須長期耗費大量志工人力利用生態友善工法進行維護。

圖一:雪山東峰線之字彎土壤流失狀況

(圖片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此外,為了應付大量的登山人數,臺灣近年許多郊山開始建設水泥石階、木棧道等鋪面,企圖使步道更為親民。然而,石材鋪設的步道易打滑且會導致登山者關節相當大的負擔,木棧道則易腐蝕需投入大量資源重新翻修。

登山活動除了影響山區水土保持外,於美國懷俄明州高海拔山區進行的一項研究(Cole and Monz, 2002)表示,步道長期踐踏後,土壤中有機養分大量減少,兩側植披之密度與高度皆隨著踐踏頻率的升高而降低。另外,許多高山動物(如臺灣的瀕臨絕種之山椒魚)棲地常橫跨步道兩側,形成棲地破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的現象。

由於高山氣溫低,微生物密度也相對較低,廚餘與垃圾的分解相對平地緩慢許多。即使相關單位大力推動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 LNT)觀念,實際執行仍須憑藉登山客的良心,不易透過法令懲處。2021年綠色和平組織發表研究成果,顯示嘉明湖地區水鹿排遺檢出塑膠微粒的比例為100%,可見高山環境也早已被人造物質入侵,造成動物的危害。

圖二:水鹿排遺中的塑膠微粒

(圖片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開放山林政策鼓勵民眾走入大自然,培養對於環境的愛護之心,亦可促進人民的健康。但是在山林解禁的同時,必須透過每一位登山客的行動共同維護環境,才能使臺灣獨特的高山生態能生生不息。

 

—-

參考資料:

Database focus: Impact of hiking on trails and environment

JSTOR Daily-Off-Trail Trampling Has Lasting Impacts

Cole, D. N., Monz, C. A., 2002, Trampling disturbance of high-elevation vegetation

Greenpeace Taiwan-臺灣陸域野生動物體內和棲地有微塑膠?綠色和平發起第一個採樣研究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