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儒(台灣大學地理系學生)
一天漫長又辛苦的工作之後,許多人下班時常會到餐廳、酒吧開瓶啤酒來喝,彷彿在告訴自己放鬆的時刻到了!在許多慶祝的場合中也可以見到人們把酒言歡,用一杯酒當作營造氣氛與話題的催化劑。喝酒固然是重要的社會儀式,但許多研究早就揭露規律且過量的飲酒會導致憂鬱及睡眠品質降低,且長期喝酒也會增長焦慮。在這些揭開酒精危險性的研究面前,我們似乎不應該在慶祝或放鬆時來杯紅酒、香檳或是威士忌,那為什麽喝酒會與令人放鬆這件事產生連結呢?
酒精使人放鬆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迷思,在COVID-19疫情期間就可以觀察到有更多人嘗試用飲酒的方式使自己放鬆。地理部落格Geography Direction的一篇文章就介紹了喝酒放鬆這個觀念的由來,雖然酒精對人產生的作用在現代醫學文獻中已多有了解,但實際上,酒精在過去的歷史中一直被當作具有防腐(antiseptic)、麻醉(anaesthetic)效用的藥物使用,在探險家與旅行者所留下的紀錄中,更是被廣泛用來放鬆身心與緩解炎熱氣候所帶來的影響。例如許多英國維多利亞時期(1837-1901)的極地探險家常會在一整天的雪橇行程結束後,喝一杯「溫暖人心」的蘭姆酒,他們認為喝酒有助於放鬆及入眠;而東非的英國旅行者也常會飲用少量的酒精,用以對抗發燒症狀及旅行帶來的情緒壓力;一本1883年出版的旅遊指南上甚至建議遊客在溫暖氣候下「進行如運動及旅行等長時間勞動時,酒精的明智使用是不可或缺的(continued labour, such as that of the sportsman and traveller, cannot be maintained for any length of time unassisted by the occasional and judicious use of alcohol)」。
上述這些使用酒精進行治療的案例背後隱含了調整身體平衡狀態的醫學觀點。喝一點酒會使人心跳加速,對身體而言可以起到刺激的作用;喝太多則會讓人感覺遲緩,產生抑制身體機能的效果。一些19世紀早期的醫學理論認為人的身體是一副需要維持平衡的精巧系統,酒精產生的刺激或抑制作用被當成身體「失去平衡」時的調節物,使得喝酒放鬆、治病成為探險家與旅行者在旅途中不斷使用的醫療方法。
-753x1024.jpg)
國家極地探險計畫成員在南極洲喝白蘭地 (圖片來源:Scott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然而,隨著更多帶有現代醫學觀念的理論出現,許多傳統上被認為是「瘴氣」或「炎熱氣候」所帶來的症狀相繼被解明是細菌及蚊蟲所為,使得以酒精治病與放鬆的觀點越來越不被科學家及醫師接受。而社會上出現的禁酒運動(temperance movement)(更讓探險時的飲酒行為遭受批評,像是1875-1876年間的英國國家極地探險計畫(National Arctic Expedition)便被指責不應為隊員發放蘭姆酒配給,在極端氣候下亂喝酒反而容易造成壞血病爆發。這些對飲酒治病的批判意味著愛喝酒的探險家在飲酒前,必須要花更多心力確認自己的飲酒量適中且是「醫療用」的,他們也會選擇如香檳、白蘭地等相較之下喝起來「更健康」但也更貴的酒類,如同現代人比較哪些飲料保健效果更好一般。
直到20世紀初期,探險家與旅行者仍習慣將酒精、咖啡等刺激性飲品帶在身邊,用來對抗那些會讓人身心俱疲的險惡環境與氣候。這些刺激性飲品價格低、容易使用且馬上見效的特性讓它們成為探險途中的良伴,即使是一個堅決反對探險時喝酒的人,也會選用其他刺激性飲料來讓自己放鬆。喝酒放鬆的傳統至今已超過150年,我們對喝酒的醫療見解也早就有巨大的變動,但從維多利亞時期的探險家紀錄中,還是可以看見一套另類的醫學傳統被保存、延續下來,而我們喝酒放鬆的習慣不論今昔,也仍一直被不同的社會文化脈絡所影響著。
參考文獻:
Why is alcohol thought to be relaxing? Victorian and Edwardian explorers might hold the clu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