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本文為「地景、文化與權力之課程:學生期末報告」系列文章)

林俊沅(地景、文化與權力修課學生)

一、簡介

蘇里夫特(Nigel Thrift)是一名英國的人文地理學者,其主要的貢獻是關於「非再現理論」(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的提出,自 1996—2017 年為止,其發表文章的被引用次數 在人文地理學界排行第三,足可見蘇里夫特對於人文地理學界的貢獻及影響力。

1949 年 10 月 2 日,蘇里夫特出生於英國西南的自治區巴斯(Bath),並在附近的大城 市布里斯托爾(Bristol)完成他直到大學以前的學業,從奈爾斯(Nailsea School)畢業,並 在亞伯立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 Aberystwyth)以主修地理的身份畢業,隨後回到布里 斯托爾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1完成地理學博士,並曾在英國、澳洲的一流大學之中,如 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澳洲國立大學、威爾斯三一聖大衛大學等有正式發表。蘇里夫特早期 的研究(約 1980-1990 期間),主要是關注時間地理學2以及國際金融範疇的經濟地理學。後 來(1990 年後),則專注於空間、城市、訊息技術、情感政治、藝術等領域的研究,尤其是「非再現理論」,透過強調日常生活「實踐」的重要性,在時間,語言,權力,再現和身體 方面的工作尤其具有影響力。

簡略地介紹蘇里夫特的學經背景,我們可以發現蘇里夫特是「純」地理學者,在英國的地理學訓練之下,深具歐陸哲學的思考背景,這些養分培養著蘇里夫特保持犀利的洞見, 最受推從的討論書—非再現理論(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即源自這些脈絡而誕生。雖 然該理論成書 2007 年在羅德里奇(Routledge)的出版,但實際上在 90 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有逐步的討論以及發表,影響著當時的地理學界,而蘇夫里特的學術工作也並非在 2007 年 就結束了,事實上他也編撰相當多的教科書,並於 2006-2016 年在華威商學院(University of Warwick) 擔任校長( Vice-Chanceller),同時身兼英國牛津大學和中國清華大學的訪問學者,以及布里斯託大學的名譽教授,直至 2018 年,他在英國被任命為放射性廢物管理委員 會主席,向英國政府和下放的主管部門提供有關放射性廢物的獨立科學和技術建議,其更是獲獎無數。

 

二、非再現理論在台灣

非再現理論是地理學的討論,雖然發展於歐美 90 年代中期,但在台灣的地理學界中, 主要是 2015 年時,因賴彥甫的碩士論文《展演「C/娘」的音樂文化:台北同志夜店 G Star 男同志的身分建構與性/別政治》發表、出版,始受到大量的關注,而事實上如若在 Google 輸入關鍵字「非再現理論」,前十則的搜尋結果也皆與該篇碩論相關。

該篇論文有個有趣的發問:隨著夜店 K-Pop 與 C-Pop 的音樂播放,從上一秒的少女時代到下一首蔡依林,夜店客整齊劃一地跳著  MV(music  video)上的舞蹈,作者好奇地問道:

「他們怎麼都會跳?是同一個舞團的嗎?是練習過才來的嗎?」(賴彥甫,2015)從現象層 面上來解析問題,首先從客人的基本認識,這當然涉及了酷兒、性別的討論,但在性別政治 的操演與建構上,音樂從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作者巧妙地借用非再現理論與音樂民族誌的 關懷提醒到:音樂的理解不僅僅是音樂本身,音樂是一套聆聽、感受的實踐過程。

我們將於下章更詳細的討論何謂非再現理論。此處,我們可見非再現理論在該論文的 討論中,強調了實踐性與「動態」的捕捉過程,說明了音樂(舞蹈)的實踐與酷兒的性別建 構,其反應了背後所具有的強烈政治性意涵。但回到本文欲討論的非再現理論,實際上蘇里 夫特建構非再現理論具有更高層次的關懷,源自於對知識生產抱持存疑,亦即從現象世界到 理論生產之間「概念化」、「問題化」的過程,洞見現象與理論之間的裂縫,他引用 Rotman(2000)對於世界的描述,強調了世界的流動性與不可預測性,在這個有序又混亂的世界 中,究竟過往的「理論」應用回現象世界,真這麼具有解釋力?又或者只是促成我們扁平的 認識,侷限在線性的、教條式的生產?而非再現理論是什麼,提供我們什麼樣新的理解方式?

三、非再現理論的討論

根據 Nigel Thrift(1997)給非再現理論的定義,我們或可從以下幾點簡單認識:

(1)  非再現理論是關於實踐,日常瑣事的實踐, 這些實踐塑造了人(human beings)在特定場所對他者(others)和自己的行為。

(2)  非再現理論與主體化(subjectification)的實踐有關。

(3) 非再現理論必須與「時空」(spatial-temporal)共同討論。

(4)  非再現理論涉及的以下討論: 知識 ,工具( instruments ) ,人(person),判斷系統(system  of judgement),建築物和空間。該混雜(hybrid)的拼裝(assemblages)觀,建構了人(human  being) 的基礎。

非再現理論是源自於對新文化地理學的反思,重新思考結構主義、經驗主義,針對社 會關係(結構)的再現(representatianal)提出質疑,借鏡現象學者肯認身體的感知能力,強 調實踐的過程中,事實上人/非人/物質的表現(performed)形式,且遠大於其生產(再 現),並說明了一主體化的動態過程。此處,我們先擱置非再現理論的定義性問題,主因是 我認為,我們不能將非再現理論的討論僅侷限於在對於理論的理解,這將可能導致我們在無 形之中誤讀或者了非再線理論實質提出來的關懷。

因此, 回到非再現理論的核心關懷是什麼?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Space,  Politics, Affect. 在序言的地方即提到,該理論的核心關懷是建立在更大尺度的世界總體想像,透過高敏感的學術寫作及實驗性的書寫方式,試圖找到一種更高可能性的思考途徑,提醒我們面對 日益複雜的社會,如同前段末所言,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西方的現代性知識生產過程,在理論的建構與現象之間的裂縫之中,找到新的可能。蘇里夫特舉例道:9/11 事件所指涉的西方與 東方的衝突,在事件發生後,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專家提出了「教條式」的相應看法,或從戰 爭,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全球暖化、政治衝突等,這整個過程(即是被稱之為西方知識生 產),看似我們是試圖藉由不同的研究取徑、不同領域的論述方式,做出了看似貼近現實的 理解,不過誠如蘇里夫特對這些「理論」論證的過程提出質疑,理論的發展追溯自啟蒙時期 的笛卡爾,強調理性至上的關懷與討論,因此,如若我們僅是以「理論」作為問題概念化的 理 解 ,我們可 能 從中 忽 略 了更多不 被看 到的、 未 被 想像 到的人 與 非人 ( 甚 至 還 有霸 權論 述),同時,這也並不意味著,所以我們只要將關心放諸於難民、生活底層的人,說明他們 的困境與如何被壓迫即可翻轉,因為「理論」共享著一套線性的思考邏輯,如同我們以漢納 鄂蘭的平庸的邪惡來理解,如若我們僅是承襲著過去的「理論」理解世界,事實上我們只是「同情」,而這份「同情」既無用又邪惡。誠如黃應貴(2020)考察了現代性知識下對於人 的看法,點出長期以來我們將情緒、情感、宗教劃分在科學之外,是為維護「人是理性的」 人格完整性的隱喻,而實際上忽略作為主體的掌握與理解,是必須超越僅是理性、經驗與知 識的掌握。所以,綜合這樣的具體關懷,我們才可以回過頭來發現,非再現理論事實上是要 處理一種難以被掌握的、難以被反應出來的「意圖」,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意圖」摻和在 其中,例如上述的「情感」,及是本篇文所要接續舉例的重點目標。

所以,總結上述,我們如何從「非再現理論」的具體關懷中,進一步思考「情感」?

作為長期被置放於理性之外的討論,情感作為被捕捉的可能是什麼?蘇里夫特的非再現理論乘載著拉圖 ( Latour )的「 行 動 者 網 絡 理 論」( ANT )、 德勒茲 ( Deleuze )的情動(affect)、梅洛龐蒂(Merleau-Ponty)談身體等概念,試圖去翻轉單一性的思考路徑,透過「關係」(relational)性的理解,事實上拉圖的行動者網絡理論,是站在一種反結構化的線 性邏輯思考,德勒茲的情動則是背後有一組人與非人(物質)的思考,甚至還有慾望以及機 器(machine)與拼裝(assembledge)的討論,而梅洛龐蒂的身體概念,則是強調作為人,實 際上我們並不僅是視覺、聽覺,而是一種身體性的體現(embodiment)狀態,而情感的生產 即是來自於一組關係性的體現,而這套情感具有一原始的狀態,更簡單來說,身體、人與非 人、環境作為一組體現實踐(a set of embodied practice)時,原始情感在這一瞬間的產生(保 持著流動的狀態),而此處的情感往往是不被經驗所納入視野範圍的,或者說被傳統西方研 究所納入考慮的,因此,事實上蘇理夫特此處所討論的「情感」(或稱之情動),是對現象 產生了本體論上的積極作用。

從理論層次來看,我們似乎仍很難理解所謂的不被看見的「意圖」是什麼,更遑論所 謂的本體論上的積極作用,我們不妨透過蘇里夫特關於「城市」的論文進行思考,探討非再 現的實際現象討論。

四、非再現理論與城市情感政治

延上述討論,我們可知情動(affect)作為非再現理論的核心關懷,除了延續德勒茲的哲學思想之外,更強調了一種未被看見的「意圖」與其隱喻,這種隱喻含帶強烈的政治性。 蘇里夫特(2004)發表的 Intensities of Feeling: Towards A Spatial Politics of Affect. 一文中,說明 如何透過非再現理論,解讀城市空間未見的情感:首先,情感研究在目前的城市研究中並不 常見,除了前述因來自啟蒙運動中對理性的推崇,導致情感始終僅是作為理性作為的背後隱 喻,而不得彰顯之外,傳統的勞動方式在文化的分類下,亦是未見情感的,以及最重要的,「情感」總是難以捕捉,導致我們難以具體闡述與理解。其次,情感研究作為理解城市有何 重要?蘇里夫特解釋道,城市是一套知識系統的建立,但同時交雜著情感動員的過程,強調 情感是一套來回反思(eflexive loop)的過程,隨著對城市生活的複雜性思考與紀錄,城市的 樣貌也日趨多元與多變,情感從中扮演著強烈的政治性角色,例如影像(screen)的媒體介 入,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審美的改變,這些美學與知識又被有意識地運用,更近一步地 生產與催化著人理解知識的方式,甚至引發更多的新創造與動員,成為新型的經濟性商品。 第三,綜合前述兩點的說明,實際上是源自於對城市的觀察,發現城市發展與過去的形式具 有高度差異,包含政治形式的改變,尤其是治理技術上,生命體的主體化過程,亦有不少情 感元素的介入,蘇理夫特尤其關注於科技上的討論,如同上述的螢幕與媒體化的過程,而這 一切城市的改變,都影響著人對城市的體驗,故而在這一套人生活於城市中,情感的感受(affect)與被感受(affected)的過程,不斷改變的城市樣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綜合 上述,如若以新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取徑來研究城市地景,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模型、女性主 義等取徑的討論,我們可能在關注於權力運作的表述過程,而忽略了權力焦點(site)之外 的行動與實踐,然而在蘇理夫特的關注下,非再現理論的理解是,城市地景並不僅是(權力)再現的,而是依靠著人們行動出來的。

藉此,聚焦於現象層面的討論,在蘇理夫特的另一本經典之作 Knowing Capitalism 書 中,說明到了 1990 年代後期,倫敦的市政當局安裝了能夠識別嫌犯臉部的「智能」電視系 統(CCTV)。這些系統旨在防止犯罪等目的,尤其隨著 2005 年 7 月,倫敦發生了兩起恐怖 爆炸事件之後,這種 CCTV 功能獲得了全世界的關注。蘇理夫特在本書中,將這種「將科技 注入城市基礎設施」的現象,說明道這是資本主義在生產和思維方式上的結果,來自於恐 懼、害怕等不受控制的感受,說明進一步說明這些科技如何日益融入日常生活,與改造城 市。此處,我們從該案例,可具體發現城市地景與人民日常生活的實踐過程,情感如何夾雜 其中,並引發一系列的地景改變。

五、結論

延前非再現理論的討論,我們或可與反身現代性(reflexive modernity)相互連結,並共 同同思考:反身現代性與風險社會的交互理解,說明著「自我對抗」和「自我反省」作為治 理技術的重要性(彈性),而非再現理論的說明,則提供我們從情感的理解角度,說明人的 身體作為一種情感性(affective)的體驗過程,如何在「自我反省」(自我感受、實踐)中 生成,強調「不斷變動」的特性,兼具「時空」的思考元素,綜合此反思,不難發現「非再 現」其實是「不只是再現」。誠如 Hayden  Lorimer  的 Cultural  geography:  the busyness  of  being ‘more-than-representational’  一文中說明,非再現並非是拒斥再現,而是多於再現。事實上在賴彥甫的論文中,亦討論流行文化所建構出的符碼及其再現,肯認了符號建構論的重要性。

總結上述,閱讀蘇理夫特的文章,不難發現蘇理夫特學識淵博,經常引經據典、舉例說明(雖然十分冗長,而且有時候會讓人覺得舉例太遙遠…),然而書寫上,蘇理夫特慣用 列點的方式,先做結論再論述,幫助讀者具體而明確地理解重點。整體而言,從蘇里夫特的 生命歷程與學習軌跡,可以發現蘇里夫特對於世界抱持著高敏感的思考,並且加之敏銳的反 省,而有非再現理論的產生,本文強調,接觸理論本身,比起理解與應用之外,我們更應檢 視作者背後的關懷,借鏡反省我們思考世界的方式。

六、資料來源

  • Thrift, N. 1996. Spatial formations. London: SAGE.
  • Thrift, N. 2005. Knowing capitalism. London: SAGE.
  • Thrift, N. 2007. 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Space, Politics, Affect. London: Routledge.
  • Thrift,  N. 1997.  The  still  point:  Resistance,  embodiment  and  dance.  In  S. Pile and M. Keith  (Eds.),Geographies of resistance. 124 -151. London: Routledge.
  • Thrift, N. 2004. “Intensities of feeling: Towards a spatial politics of affect.”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Vol. 86, No. 1, Special Issue: The Political Challenge of Relational Space, pp.57-78 US: Taylor & Francis
  • Lorimer, H. 2005. Cultural geography: The busyness of being “more-than-representational.”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9(1):  83–94.
  • 賴彥甫(2015)〈展演「C/娘」的音樂文化:台北同志夜店   G Star  男同志的身分建構與性/別政治〉。《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 37 期,頁 93-134。
  • 黃應貴 ( 2020 ) 〈 導 論:主體、 心 靈 、 與 自 我重 構 〉 , 刊 於 《 主 體、 心 靈 、 與 自我的重構》。黃應貴主編,頁 1-68。台北:群學
  • 維基百科:Nigel Thrift 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title=Nigel_Thrift 閱讀日期:2020 年 12 月29 號
  • 蘇 里 夫 特 個 人 網 頁 ( 2014 ) : Welcome    to   Nigel    Thrift#s   ResearchWebpage   網 址 :https://nigelthrift.wordpress.com 閱讀日期:2020 年 12 月 29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