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立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引言》

城市,現代人類最主要的棲息地,自古以來就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擴張逐步發展、壯大,過去的郊區和鄉村現在已經融為各個都市的一部份。而隨著都市化程度的提升,城市範圍不斷向外部擴大,依據CIA的世界概況統計,去年的都市化程度為57%,可以看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都市。然而,我們並不是都市裡唯一的居民,還有成千上萬的生物與我們一同居住在這些城市裡。

柏林的野豬、新加坡的水獺、街上四處可見的野鴿與松鼠──這些動物早就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我們生活裡的一部份,但牠們是如何成為城市裡的一份子的?牠們本就居住於此還是後來才搬遷到城裡?都市裡的那些動物和留在原本棲息地的動物有哪些區別?最重要的是,在路殺、窗殺與其他危機層出不窮的現在,我們要如何和牠們和平共存?

在這個系列裡將會試著回答以上的問題,同時也會介紹台灣地區常見的城市動物以及相關議題,包含牠們過往與現今的分布、棲息環境與習性變化,還有牠們──或是人們──面臨的困境,並嘗試從國內外的經驗裡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接下來我們會針對以下幾個主題:「為何動物進入城市中?」較普遍性的原因、牠們的改變、要如何與牠們共存以及台灣城市裡常見的動物進行介紹,敬請期待~

 

《一:為何動物進入城市中?》

隨著人口增加,城市規模也日漸擴大,直到現在全球已經有過半的人類住在都市裡,巨大城市的數目更是迅速增長,然而城市不再只是人類的棲息地,愈來愈多的生物搬入城市成為我們的鄰居,我們也逐漸習慣它們的存在,不過,為何牠們會居住在都市裡呢?關於為何動物會進入都市裡有許多原因,在閱讀過文獻後,我們整理出以下四個較普遍的原因,分別是:都市化、棲地遭受破壞、都市中的食物與庇護所。

首先是都市化。據聯合國估計,未來30年裡城市人口將增加25億,2050年時,全球將有多達2/3人口(超過60億人)居住在城市中。研究發現,從1985年至2015年,全球城市面積從36.27萬平方公里增加到65.34萬平方公里,淨擴張率為80%,平均每年有近一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從非城市用地轉為城市用地,而主要被犧牲的土地為農田、草地與森林。2016年《自然》(Nature)上一篇研究整理出82845種生物受威脅的原因,研究指出,讓生物飽受滅絕威脅之苦最主要的三項原因分別是「過度獵捕」、「農業擴張的衝擊」和「都市發展」。

圖一:加拿大漢米爾頓地區的議會需要決定是否該將更多農田改為建地以容納更多居民。

圖片來源:https://www.viewmag.com/post/less-farmland-or-more-density

再來是棲地遭受破壞與棲地破碎化的問題。IPBES(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在2020年的報告認為人類是破壞生物多樣性的罪魁禍首,不但占據地球75%的陸地以及海洋生態系統的66%,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土地以及75%的淡水供應用於種植農作物或發展畜牧業,此外,過去50年以來,全球人口增加近一倍。都市的擴張以及開發,讓牠們原先賴以為生的棲地消失,被人類生活所需的土地所取代。這些生物無處生存,只能滅絕或是搬進都市裡尋找出路。例如,因為牠們的生活空間被城市侵蝕,山獅可能會在洛杉磯周遭覓食。

接著則是都市中的食物。街道上的垃圾會吸引老鼠、鴿子、蟑螂等等成群到來,接著這些生物又引來體型較大的掠食者。而往更郊外走去,當人類與動物居住地之間的界線不再明顯,就連體型更大的生物也會冒險走上街頭,像是北美地區的黑熊到住家附近翻找食物的新聞便時有所聞。不只如此,人們的餵食也讓動物更加依賴都市,舉例來說,當公園裡有人固定餵食,松鼠、鳥類以及魚群等等動物便會養成習慣到此覓食,而定時的食物補給也讓牠們的族群愈發壯大。

圖二:自由廣場前的鴿群

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節目—【都市粉鳥鄰】

 

最後是都市作為庇護所的功能。由於城市裡的大型掠食者較少,加上保育意識漸漸抬頭,越來越少人會主動傷害那些動物,當局也制定相關的保護措施與法規──例如提醒用路人要注意可能有動物經過的標示──以保護我們的這些鄰居,營造對牠們更友善的環境。

居住在城市裡也有其他好處,比方說競爭者較少、有穩定又豐富的食物來源、有更便利的築巢及覓食環境等等,不過,居住在城市裡也讓牠們需要面對許多考驗:複雜的交通可能造成路殺或是阻礙通行、光害以及其他干擾、誤食有毒物或不可食用的物品等等。也許牠們可以享受城市帶來的好處,但無論如何,牠們的生活中同樣處處充斥著危險。

 

--
參考資料: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5/439612.shtm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507/1438583.htm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841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3614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