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梅立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新加坡及它的居民們,這次要介紹的則是國內唯一居住著水獺的地區,金門。
金門共由十二座島嶼組成,人口約有十四萬,人口密度排名為全國第九,也是全國道路密度最高的地區,而當地早年基於軍事理由在沿海500公尺內實施禁建,且樓層最高不得超過三層,因此大部分地區仍維持傳統建築風貌,直到民國85年金門地區才全面實施都市計畫。島上的生物相當多樣,除了有超過400種的鳥類,歐亞水獺、鱟等等珍稀物種也居住於此。
金門的水獺族群數量依據估計數量低於兩百隻,相較於新加坡的水獺,牠們並非近年來才出現在或是重返金門,牠們在當地居住已久,因為早期戰爭期間的限建與限制抑制了狩獵行為,也為牠們保留了許多棲地,居民出於儲水需求挖掘的大量蓄水池塘亦成為了牠們提供了居所與移動的通道,而在當地大量繁殖的外來種——吳郭魚也意外的成為支持牠們族群發展的重要食物來源。
圖一:台北市立動物園收容的歐亞水獺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動物園)
如今,這些金門的「最萌原住民」已成為金門的一項重要觀光資源,現在不但在旅行社有「夜尋水獺君」的尋找水獺半日遊行程,金門縣政府也在去年與工作室合作,推出歐亞水獺的擬人角色「露恰露恰」,以Vtuber(虛擬YouTube或是虛擬實況主,是以虛擬人物形象在各影音平台上傳影片或直播的創作者)身分出道,作為教育推廣大使,讓大眾更認識歐亞水獺。不只如此,今年金沙鎮推出「尋風.獺浪.汶浦水岸裝置藝術展」,期盼能夠透過這次展演期望提倡保育水獺概念。
圖二:歐亞水獺擬人角色「露恰露恰」形象圖
(圖片來源:春魚工作室提供)
然而,雖然目前金門的水獺族群數量穩定,但土地開發、棲地破壞與破碎化、水資源減少等等因素都威脅著牠們的生存,例如為了追求利潤,將農塘填為平地,以至於水獺無地可住。其中,路殺往往會導致水獺直接死亡,而前述的這些因素常會造成路殺,除此之外後續帶來的問題——像是受到開發驚嚇的水獺媽媽因此拋棄水獺寶寶——也再再影響族群的發展。
目前當局以及動保人士正努力排除這些因素,例如清除水道淤積,還給水獺一條可走的路、在道路旁建立動物防護網、反光板和其他防護機制等等,這些措施成功降低了水獺的死亡率,不過牠們現今由於棲地分布不均導致的近親繁殖問題依然無解,「開發或是保育」的難題以及人本思想造成的環境破壞也依然是待解的難題。
圖三:「水獺出沒,請小心」警示牌旁,與一旁遭到路殺的水獺的血跡
(圖片來源:金門縣政府提供)
---
參考資料:
金門・水獺失樂園(中):大開發下,獺的居住正義 – 窩窩|專注為動物發聲的獨立媒體 (wuo-wuo.co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