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於非地理學系的地理學家》專訪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林潤華老師
作者:梅立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林潤華在高中階段其實沒想過自己會踏入地理這個領域。
「我小時候地理並不好,加上高中是自然組的,那時候根本沒想過自己會讀地理系,」她笑著與我們分享,在聯考後,當時有兩個選擇,護理系或地理系,但因為怕血,「後來還是進到地理系了。」
進入地理系後,林潤華持續探索自己的興趣,在師長的鼓勵下,她申請了大專生研究計畫,也確立自己對於研究的熱忱,「在大二的時候我就是周素卿老師的導生,大三時她也建議我申請大專生計畫,後續擔任幾位老師的助理時,也讓我了解學術界以及研究是怎麼一回事。」她回憶道。研究所畢業後,她到業界工作了數年,尋找自己的研究興趣所在,也等待機會向學術領域更進一步。
圖一、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林潤華老師
(圖片來源:林潤華提供)
鬼魅地理學:都市中的鬼故事
申請上英國雪菲爾大學的地理學博士學位後,林潤華也開始自己的研究之路,在博士班末期,她因緣際會下接觸到「鬼魅地理學」這個特殊的領域,「我那時候一開始是在討論都市的現代性,」她原本預計透過研究華山特區以及信義計畫區這兩個傳統再生跟現代商業的空間討論現代性,然而在訪談的過程中,她發現受訪者很常提及101的鬼故事,回到英國和指導教授討論後,「可能是英國人很喜歡鬼故事跟傳統風俗的議題,老師很敏銳的發現這裡的可研究性。」整理資料後,她發覺在101這種代表現代的空間中,其實有很多關於鬼魅的故事或是經驗,於是決定著手研究起現代性中的鬼魅議題。
「101內大概有幾個跟鬼故事相關的場所,」林潤華和我們分享當時的故事,「第一個是辦公室,例如辦公室的員工表示他在加班的時候會聽到打鍵盤的聲音從沒人的座位傳來;另一個則是觀景台,清潔人員發現在關閉後,還有人跟他打招呼。」
她發現民眾相信鬼的出現與該地的歷史有關,例如他們會歸因於「這地方以前可能是刑場」,然而在比對過後卻有不同的答案。而她也認為鬼故事跟在地歷史有關,當大歷史或是文字記載紀錄的是當權者或父權的書寫時,弱勢者的故事被口耳相傳成為鬼故事,因此鬼魅地理學是相當有趣的研究。
動物地理學:都市中的非人研究
除此之外,林潤華也投入在同伴動物與人的關係研究,「同伴動物可能是勞動動物或實驗動物等等,但牠們都必須跟人類在一起。」林潤華研究的便是同伴動物與人互動產生的空間,「例如畜牧場這個空間,不論是區位選擇或是和其他基礎建設的關係,或是應該要如何建設成好的畜牧場(,都是空間與其他事物關係的研究);或是之前我研究的貓咪咖啡廳,人和動物要如何在這個空間中共存?」她認為過去地理學可能注重動物分布的環境,「但新動物地理學的潮流和過去地理著重的面向不同。」林潤華意識到這是值得研究的議題,「放到都市內,這些空間如何和其他空間還有人進行互動?這其實是相當有趣的議題。」
教學與研究的酸甜苦辣
博士班畢業後,林潤華選擇到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任教,她坦言臺灣文化學系早期是以鄉土教育為主,會用文學、社會學等等多元觀點進行研究,地理不是主要的面向,跟傳統的地理系有差別,讓她初期進入時不太習慣,但她也發現「我不能期待一定只教純地理學的議題,因為本來臺灣文化學系並非純地理系。」她觀察到同學反而希望能了解空間作為研究方法之一能帶來什麼成果,「整個社會對於大學的期待改變,大學並不只是職業訓練場,但還是要教授實用性知識,因此需要調整很多教學方法。」
林潤華的課程安排中有相當多與同學的互動,令人印象深刻。「雖然被學生說活動很多很煩,但他們久而久之就習慣了。」她笑著說,「在過去研究所的課程裡,老師就會讓同學自己討論與分享,我就是從過往的老師們身上學習。」過往經歷中沒有師培訓練的她也從同事們的教學方式中汲取經驗,「這些慢慢變成的我的教學方式。」
她也建議想往學術領域深造的同學可以先試試看申請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因為可以做為研究者與研究主持人的角色,一方面可以自己獨立操作研究,另一方面也要操作研究方法跟研究過程,在過程中就能確定自己有沒有興趣。」她鼓勵同學可以從認真完成平時的作業做起,「把每個作業都當作一個研究去執行,大概就能知道研究是怎麼一回事。」另外,她還推薦同學主動去尋找實習生、研習或工讀的機會,讓自己更有機會進入學術組織,「研究並非只是單純做自己的研究,也包含研究圈內的文化,要如何跟其他研究人員互動等等,學術也是一種職場阿!」
地理作為專才與通才
「地理學並不是那麼可有可無。」林潤華想對地理系的學生說,「空間是很重要的議題,地理學的訓練帶給我們不同的視野,我們可以以此綜觀空間中的人事物,而這就是地理學的特質。」她認為地理系培養的人才是專才也是通才,「每個老師有不同的專業,但也能以地理學的角度進行空間分析,而這就是我們的能力。」
特別感謝林潤華老師接受採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