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李適軒(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1年統計,建築產業占有世界高達20% 的碳排放量,其中生產水泥即佔據其中的8%。在臺灣,每年有數以萬噸的磚塊、混凝土塊、土石等營建廢棄物遭非法砂石車傾倒於西臺灣的土地上。在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的臺中、彰化、雲林及嘉義段周邊地區有超過300個棄置點,其中高達65%位於農業及養殖用地。無論是影響全球氣候或是破壞農田環境、汙染地下水,皆一再凸顯營建業的轉型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圖一:嘉義縣東石鄉魚塭中的營建廢棄物
(圖片來源: 天下雜誌)
荷蘭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宣布2025年起,將有五分之一的新房舍以木頭或生物基材料 (bio-based materials) 建造,而2030年前將砍半新建材的使用量。目前,荷蘭所產生的營建廢棄物有97% 被「重複利用」,絕大部分是被「降級回收」,壓製成道路鋪面或生產生質能源。僅不到4% 的營建廢棄物被直接回收利用,因此荷蘭正積極研發相關技術與營運模式,才能真正成就「循環經濟」的營建產業。
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航站大樓的整建工程中,建築師Thomas Rau嘗試了一種全新的營運模式。機場每年提供給照明設備大廠飛利浦一定金額的「服務費」,而燈泡本身與使用的電費由飛利浦公司所有。如此一來,飛利浦公司竭盡所能設計一款耐用且低耗能的燈泡,使公司支出的汰換費及電費降低。最終,這項實驗證實,這種營運模式可節省超過一半的能源消耗,而這種「循環燈泡」使用時數為普通燈泡的1.75倍。接著,其他家電公司(如德國Bosch)也在荷蘭試營運這項新服務,提供洗衣機、烘衣機、冰箱等家電租用。
除了家電的循環經濟外,建材本身的回收也是一大難題。荷蘭New Horizon新創公司研發出水泥回收設備,將廢棄水泥輾壓為碎屑,目前正使用於阿姆斯特丹運河的牆面修補工程。整套回收設備由太陽能供電,因此成為全球第一間零碳排的水泥回收工廠。然而,這種技術的純熟與普及化仍要許多時間,暫時無法解決各國龐大數量的廢棄水泥問題。
圖二:荷蘭New Horizon公司的水泥回收工廠
(圖片來源:New York Times)
解決現在的廢棄物時,仍不可忽視相關政策的訂定,同時改變建築師與設計師的觀念。從源頭下手,使用永續的建築材料與模式,我們才能在數十年後的廢棄建材中看見重生的希望。
----
參考資料: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1). 2021 Global Status Report for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 Towards a Zero-emission, Efficient and Resilient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 Sector. Nairobi
天下雜誌- 廢土流浪記1》房市熱的陰影:276個棄置點,台61線淪廢土之路
New York Times- How to Recycle a 14-Story Office Tower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