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適軒(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每年造訪新加坡的上千萬名旅客,大多數都會在旅程中安排至少一天拜訪「聖淘沙島」(Sentosa Island) ,島上的主題樂園、水族館、大型賭場、水上樂園、叢林探險公園等多樣化的設施與活動可以滿足每一個年齡層的旅遊需求與喜好。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內,有超過1900萬名遊客來到這座面積不及臺北市大同區的小島。
圖一:聖淘沙名勝世界 (Resorts World Sentosa)
(圖片來源:Travel Marbles Magazine)
死亡之島的黑暗歷史
很難想像就在50年前,這座小島仍然被蓊鬱的熱帶叢林覆蓋,名為 “Pulau Blakang Mati” ,在馬來語的意義為「死亡之島」。過去數百年,新加坡是重要的海運交通要道與節點,船隻為了到達新加坡本島的吉寶港口 (Keppel Harbour),必須要穿越聖淘沙北方的狹長水道。這也使聖淘沙島海盜活動猖獗,利用茂密的叢林作為掩護,對來往的船隻燒殺擄掠,塑造了這座小島生猛的名稱。
圖二:聖淘沙地理位置
(資料來源:ESRI)
在 1819 年英國殖民新加坡後,英軍於小島設立許多軍事據點以抵禦海上敵人,包含最新劃設為新加坡國定古蹟的 Fort Siloso,遊客能一窺過往聖淘沙的濃厚軍事氣息。後續,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聖淘沙更是成為日軍關押英澳兩國軍人的戰俘營,也有設立「慰安所」提供日本軍人服務,又為聖淘沙的歷史增添了幾分神秘與憂愁。
圖三:英軍據點 Fort Siloso
(資料來源: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Singapore)
從死亡之島到度假勝地
在新加坡獨立後,政府官員開始思考這座小島究竟可作為什麼用途。有專家提出,這座小島有許多深水灣,適合作為港口使用,後續更是幾乎與Esso 公司達成協議,預計在島上建立石化工業區。不過,當時政府顧問 Albert Winsemius 強烈反對聖淘沙成為工業區,說服李光耀總理以「休閒旅遊」作為聖淘沙島的發展導向,避免工業區為鄰近的都市帶來空氣汙染。
在1970 年至2000年,政府開始建立聖淘沙與本島間的輕軌與纜車,並打造高爾夫球場、露營場等休閒設施,但票價昂貴品質不佳,招來許多批評,更缺乏外資的大量投入。因此,新加坡政府於2000年組成國際顧問團,成員涵蓋休閒旅遊、建築、都市設計等領域之專家,協助重整聖淘沙島。接下來的數年間,東南亞唯一一座環球影城、世界第二大的水族館 (S.E.A. Aquarium)、杜莎夫人蠟像館 (Madame Tussauds Singapore) 與更便捷的島內與島際交通設施陸續開幕,使造訪聖淘沙的遊客人數快速成長。2010至2019年之間,每年造訪的遊客人數翻倍來到1900萬人次,美國總統川普與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會面地點同樣選在此地。
在臺灣,執政者面臨選票壓力,政策制定與施行短視近利,不斷的政權交替更使國家政策一直以來缺乏連續性與長遠規劃。從聖淘沙島的發展史中,我們看見在政府長遠規劃之下,一座荒涼且具有黑暗歷史的小島成為世界級休閒度假地點的過程,值得我們學習與反思。
參考資料:
Singapore’s Sentosa Island is a paradise with a brutal past (nationalgeographic.co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