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代表一個榮耀,像我們自己有在餵神豬,碰到有人訂,我們就會殺神豬…… 啊你既然要殺一頭神豬,大家就面子問題[認為]「我一定要最大的」。像我們就是說祖師爺有在保佑,好幾十年來祂一直保佑我們,所以希望能[獻]給[祂]最好的…… 古時候人說,殺豬公有時是為了攔神(台語),攔神就是臭屁的意思,可以算是炫耀,有的地方是真的有這樣子。」 – 匿名報導人
談到「賽神豬」,以新竹地區的客家義民祭典最負盛名。不過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在2019年的調查[1],除義民爺系統的廟宇外,神豬競重活動也出現在奉祀清水祖師、觀音佛祖、保生大帝等神祇的廟宇中。這意味著神豬比賽並未「綁定」特定信仰。那麼神豬比重是怎麼開始的呢?每座廟宇都存在著不太明確的各種「故事版本」,多數說法可追溯到日治時期,而根據《台灣新民報》[2]昭和8年(1933)9月7日一則花蓮港廳玉里庄的報導提到「為獎勵改良肉豚,每年利用玉里中元祭典之機,品評犧牲豚之良否……開設肉豚肥育競技大會」。換言之,我們至少可以理解日治時期的「賽豬公」不僅是民俗宗教的一環,其背後還擔負著畜產發展的經濟目標。儘管有關神豬比重的緣起仍眾說紛紜,不過神豬比重前後卻有許多共同的「環節」。本文以2020年三峽祖師廟神豬比重活動的田野調查為報導材料,內容聚焦在揭露神豬被「華麗」展示在廟埕之前的處理程序。
照片一 、三峽清水祖師誕辰的祭祀供品(2021.02.17田野現場拍攝)
照片二、 三峽清水祖師廟埕的「獲獎」神豬(2020.01.30田野現場拍攝)
並非每隻豬都能當神豬
神豬並非一開始就是神豬,只有特定條件的豬隻才會被挑選。毛色與體格是重要的考量。三峽地區專門飼養神豬的業者陳先生表示,三峽地區採用黑毛豬,而林口則偏好紅毛豬,至於白毛豬則普遍被認為不吉利,而不會列入選擇。體格關乎仔豬未來可以長到多肥大,仔豬的骨架是否具成長潛力相當重要。此外所謂「健全」更能否是成為神豬的關鍵。神豬作為敬獻的牲禮,必須具備「完好」的外貌,所以包括毛色是否一致、身體是否完整都會是挑選時的要點。換言之,斷尾或四肢有雜色毛都不會被挑選。挑選仔豬後,部份買主(打算參賽者)會特地到廟裡筊杯詢問神明是否喜歡這隻豬,神明滿意才會購買,交由業者代為飼養。
仔豬一旦被選為神豬,就會與一般豬隻分開飼養,受到業者「專門照料」。陳先生表示:「為了照顧神豬有時候連家裡小孩都會忽略,颱風天會先去看神豬的安危,環境需要每天整理,天氣過熱的時候會吹電風扇或灑水器定期降溫,以免神豬熱衰竭或暴斃。飼料部分不是一般的廚餘,為了讓神豬獲得營養會餵地瓜葉、米粥等食物」。隨著神豬的體重與日俱增,四肢慢慢無法負荷。業者會將神豬安置在一個用竹子或鐵桿所架成的空間,並在神豬的身體上方壓竿,稱為「下窟」。這是為了不讓神豬站立,避免四肢因體重受傷,而「不健全」。下窟的神豬只能趴臥,不再能隨意走動,所以吃喝拉撒都在這個空間內,繼續受到業者「悉心」照料與餵養,直到祭祀當天才離開。
祖師爺的聖誕神豬
三峽祖師廟是三峽、鶯歌、樹林、大溪中庄的信仰中心,每年聖誕祭典由「七股」:劉姓、大集姓、陳姓、林姓、中庄集姓、李姓、王姓。值年信眾悉心籌措酬神祭典,凸顯對於祖師爺的崇敬。值年的地方頭人更會提早兩、三年開始競相投入大豬的挑選與寄養,為場面盛大的神豬展示作準備。不過主祀神明清水祖師本身茹素,那何以神豬獻祭呢?一種說法是相傳今三峽、鶯歌一帶有鸚鵡怪作祟,後來被鄭成功率軍消滅,化為鶯歌石。百姓為感念當年遭鸚鵡怪殺害的將士,故殺豬祭拜犧牲將士。[3]另一種說法則是清領時期在三峽一帶開墾的漢人因械鬥盛行而時有傷亡,傳言有亡靈作崇,於是居民在春節前後宰殺豬隻祭祀孤魂,以祈求平安(林宜諠等2016)。不管傳聞是否屬實,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指向豬公是獻祭給「亡靈」, 而不是祖師爺。在2020年農曆正月初六清水祖師爺聖誕祭典的現場當中,我們也明確觀察到祖師廟內的所有科儀所需的祭品全數為素(照片一),神豬則是羅列在廟埕 – 並未入廟(照片二)。
祭祀大典現場的神豬是如何被「張羅」出來的呢?各項前置作業在祭祀活動的前一週便陸續啟動。首先是「磅神豬」。由於每隻參賽神豬動輒上千斤,難以輕易搬動,所以由廟方派人到參賽家戶的指定地點為大豬秤重,統計後隨即公告當年等第。各家大豬會在祭典前一天宰殺,有些會依照時辰,不過多半還是得配合殺豬師傅的時間,畢竟同一時間有其他大豬也有待處理。這是因為過程相當耗時,一則是豬體實在過於龐大,處理起來相當費工;二則整個過程不只單純的宰殺,還要配合特定儀式,將大豬「神聖化」。所以對於殺豬師傅來說時間緊迫,通常必須連續趕場。
神豬「進行式」
2020年祭典的前一天(1月29日),我們在中午左右趕往獲得「特等獎」神豬的林姓主人家。原本還在跟司機討論確切地點在哪裡,結果發現寬敞馬路上某一戶人家門口搭著棚架,旁邊還有一大群圍觀群眾,顯然特等獎就在這裡。棚架設在主人家正門口,大廳內以素果供奉著神尊。棚架內有一組六人團隊負責處理神豬,以及協助其他現場雜務的親友鄰居外,棚架的一側是準備屠宰神豬與架設豬隻的設備,另一側則是八德大湳六合社16位團員奏樂隊。
一隻龐大的豬隻因四肢無力支撐體重,癱臥在地,而六人團隊正費力地在調整豬隻的位置。大豬四肢被繩索固定住,因此在「喬位置」的過程中無法動彈,只能低吟掙扎著,並且不時漏尿,現場充滿騷味。由於大豬重達1,409斤,因此必須藉助推高機移動,經過一番折騰終於將豬隻抬上一塊木板。大豬就定位後,師傅先餵食紅飯糰。隨即搭配六和社奏樂,殺豬師傅拿著貼有紅紙的殺豬刀向大豬下巴刺入,流出滿滿一大盆的豬血。大豬在眾人壓制下掙扎,直到不再動彈,師傅才將殺豬刀拔出,將刀上血抹在金紙上,大豬正式成為號稱「神豬」牲品。整個宰殺過程約莫十來分鐘的時間,全程伴隨著高分貝的刺耳樂聲,掩過了大豬尖叫。
現場協助的親友隨即迅速以清水沖洗地面血水。團隊的其他五人則各提一壺滾燙的熱水,開始從四肢燙皮,並以鋒利的短刀從後腳開始將豬毛剃除。接著費盡地剖開神豬的腹部,摘出臟器,以手「撥除」體積驚人的脂肪。處理乾淨後,撒上大量鹽巴與米酒,進行簡單的防腐。神豬清理完成後,接著就是將神豬架上一座大型不銹鋼弧形支架。首先由眾人合力將後肢以尼龍繩綁上支架,由於神豬體型與重量相當龐大,必須藉助推高機,才能將神豬身體撐開,安置在支架中央。四周固定完成後,再利用推高機將支架豎立起來,成為一個垂直立面。下一步則是在神豬跟支架之間塞入裝袋的稻草,讓攤平的神豬呈現更加飽滿的弧度。這時神豬不再是豬隻的型態,而是一張架設完成的畫布,待後續雕花師傅接手進行妝點。[4]殺豬師傅在11度的低溫中揮汗完成近兩小時任務,並隨即趕往爐主家,讓另一隻競重的豬隻成為「神豬」。
後記
在傳統農業社會,參賽大豬通常是由信徒花兩、三年時間,親手餵養。受現代化與都市化的影響,伺養大豬的時空間遭到很大的限縮,因而轉由專業養豬戶飼養。這讓神豬的飼養在信仰之外,多了一層商業色彩。然而信眾的比重文化卻為豬帶來極大的痛苦,包括過度餵食造成過胖的身軀、限制身體移動的「下窟」、在開放的屠宰現場被拉扯,以及「未經人道致昏」進行放血[5]。每隻參賽的大豬一生承受著高度的身心壓迫,一直等到樂聲響起,屠刀一落,血水噴出,大豬被神聖化為成為「神豬」才得以解脫。讓大豬華麗轉「神」的背後力量是神?還是人?(照片三)
照片三、獲獎神豬的各式金牌與獎狀(2020.01.30田野現場拍攝)
參考文獻
林宜諠、徐逸丞、林芝宇、林東昇、留逸傑、吳佩容(2016)傳統文化與現代新觀念之衝突-以賽神豬祭典為例,新北大史學,20:67-106。
[1] 參閱https://www.east.org.tw/action/8397 [檢索日期:2021.07.21]。
[2] 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新民報檢索系統,開催肉豚,肥育競技(1933年9月7日)
http://sinmin.nmtl.gov.tw/opencms/sinmin_data/newsXmls/19330907/03/SinminNews0034.html [檢索日期:2021.06.20]。
[3] 參閱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176 [檢索日期:2021.05.20]。
[4] 因為時間關係,我們無法看到神豬如何被裝飾。根據訪談,這個步驟會由另一組雕花師傅負責,藉由刮除神豬身上的黑毛來雕飾各式紋路與文字,甚至配上金色或粉色等。除雕花配色外,有些神豬神上會插上一對喜氣的春花,或是流蘇掛飾,而四周則會設計各種色彩鮮豔的飾板與燈飾,或是在支架底下鋪鮮花作為裝飾,為的是讓整體看來華麗而隆重,以便讓神豬展示脫穎而出。
[5] 根據《動物保護法》第十三條規定「應以使動物產生最少痛苦之人道方式為之」。《畜禽人道屠宰準則》第十條規定「畜禽未經人道致昏前,不得放血」,但宗教、特殊民俗與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事由皆不在此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