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駿和(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2022年受到歐洲熱浪的影響,德國不僅降雨少,還遇到五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該年甚至成為德國有紀錄以來陽光最充足的一年,以及最乾燥的一年之一。熱浪意味著溫度的異常升高、水氣蒸發速度提高、地表土壤的水分減少,時間與尺度的增長即可能造成乾旱。而同時,由於大氣中的水分增加,發生豪雨的機率也增加。熱浪、乾旱及暴雨看似不相關,其實都在地球氣候系統中密不可分。2021年的歐洲世紀大洪水就是在熱浪、強陣風及冰雹等不尋常現象後發生。在德國的極端氣候事件接踵而來,即是全球暖化導致的所謂極端天氣常態化。
德國首都柏林以豐富歷史、人文風情聞名。森林、湖泊乃是柏林人嚮往的。施拉赫滕湖位於柏林西南邊屬於格魯訥森林湖泊鏈(Grunewaldseenkette)。此湖邊是受保護的綠地,亦有部份受到歐盟的歐洲區域發展基金(ERDF)維護。
圖一:夏季時的柏林施拉赫滕湖
(圖片來源: Stefan Zeitz-Der Schlachtensee: Badespaß in ausgezeichneter Umgebung)
柏林畫家Walter Leistikow一生記錄著柏林及周邊的自然景觀。他以憂鬱的畫風與自然主義著名,於1895年完成「施拉赫滕湖黄昏氛圍」(Abendstimmung am Schlachtensee)。德皇威廉二世對其畫作的評價「他把格魯訥森林毀了」(Er hat mir den ganzen Grunewald versaut),使他一夕之間聲名大噪。今日此畫之複製品於岸邊供欣賞與反思。如今柏林市政府城市發展和環境保護管理局在岸邊多處架柵欄並標示著「湖岸線被環境因素影響遭嚴重破壞」以保護生態;人為氣候變遷只是環境負擔的一部分,夏季時人潮眾多的地景難免讓人聯想到環境汙染與棲地破壞,生態系的恢復力穩定性備受考驗;諸多因素使昔日的景象早已不存。
圖二:Walter Leistikow於施拉赫滕湖之畫作
(圖片來源: 薛駿和(2023年1月9日攝於湖畔))
環境議題爭論不斷,包括2021夏季柏林邦林務局砍伐施拉赫滕湖周邊近百棵樹木之行動及時機,引發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BUND)、德國自然保護聯盟(NABU)、柏林邦自然保護協會(BLN)強力譴責。林務局則表示經考量道路安全、受乾旱影響的土壤水分條件變化及林木健康,砍伐為必要措施。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社會大眾對於自然環境的重視與關注。
林木健康指標主要包括樹冠密度(crown density)、樹冠透視度(crown transparency)、樹冠比(live crown ration)。「柏林邦2022年森林狀況報告」(Waldzustandsbericht 2022 des Landes Berlin) 提到長期極端降雨及乾旱現象交替發生的結果,即是受損森林面積及受損程度的增加。乾旱使松樹導致樹冠透視度提高。佔柏林21%森林面積的闊葉樹種櫟樹的情況亦不樂觀: 49%有明顯受損的跡象;死亡率約為0.95%遠高於長年的0.48%平均值。
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生態問題一一浮現,因應及保護方式有待各方共同尋求。社會大眾的重視與關注能有效督促政府投入更多資源,落實環境保護。唯有林木健康,柏林人才能繼續享受格魯訥森林和湖泊的生態系統服務。
參考資料:
https://sammlung-online.stadtmuseum.de/Details/Index/167487
https://www.dwd.de/DE/presse/pressekonferenzen/DE/2018/PK_06_03_2018/zundf_zur_pk.html
https://www.forest.gov.tw/report/0000546
https://www.berlin.de/forsten/waldschutz/waldzustandsbericht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