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本文為中央警察大學防災研究所「災害學」課程產出

高詩晴(中央警察大學防災研究所碩士生)

觀音區樹林里是桃園轄內的沿海鄰里,附近有遠近馳名的草漯沙丘、里內大半是觀音工業區重鎮;但同時,樹林里也是經濟部水利署「水患自主防災社區」中最具特色的明星社區之一。從2017年起,樹林里就連續獲水患自主防災社區全國10大特優社區的肯定,更在2020年以具地方特色的「蓮花產業生態滯洪池」,獲得種子社區的殊榮。

樹林里不僅以「防」洪硬體工程來抵禦水患,而是活化桃園埤塘地景特色、與水共存,翻轉水患對社區帶來的負面衝擊,透過闢建蓮花池與開發農產品的過程,以在地滯洪的概念將社區的人、水、產業串聯在一起。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社區防災,從「心」出發

2021年10月底某日,我和其餘四位修課同學在林貝珊老師的帶領之下初次造訪樹林里,雖然天空飄著小雨,但里長和社區發展協會幹部仍陪伴著我們,一同站在滯洪池旁,細說社區發展的故事。11月中,我們二度拜訪,在社區發展協會幹部、社區志工隊長號召之下,許多參與社區事務的居民放下日常工作,熱情地與我們分享自己如何因參加志工隊更加認同自己居住的社區。強大的凝聚力,使得居住的社區環境與治安更好。

其中,與我想像中不同的是,樹林里的眾多志工隊雖是社區工作運作的主力,但最初的成立契機並不是為了推動社區防災工作,而是為了改善里內工業區的水汙染及休耕農地的環境問題。因此,除了原有的守望相助隊,還有祥和志工隊、海岸巡守隊、水環境巡守隊等,更在2021年成立了空汙巡護隊,足以見得樹林里的居民對居住環境的重視。

因水環境巡守隊擔負著鄰里水溝與水圳清潔維護工作,每逢颱風前夕,居民都自主清理溝渠,確保強降雨時不致因堵塞而積淹水。於是,搭配著水利署的計畫將休耕農地轉用作蓮花池,水環境巡守隊不僅成了社區中重要的防災角色,更增添了農業觀光的附加價值。

鄰里內的溝渠。

從「水撲滿」到「魚鴨花瓜」的在地滯洪池

從實地踏查中,我發現樹林里的滯洪池非常的有趣且有智慧,運作方式很簡單,主要就是在池裡埋設可調式排水管,可用手動方式調整水管角度,並以排水管傾斜角度來調節滯洪池水位高度。因此,當氣象局發布豪大雨預警訊息時,社區的水環境巡守隊除了會集結到鄰里各溝圳巡看有無落葉或垃圾堵塞外,也會傾斜滯洪池排水管,以降低水位減少強降雨時的積淹水風險。

蓮花滯洪池成為樹林里的一大特色,這個滯洪池的發想,可以回溯至現任里長 (時任社區發展協會幹部) 及社區夥伴,在執行環保局推動的低碳環保鄰里計畫中所獲得的靈感。他們運用了「魚菜共生」及「水撲滿」的概念,自己嘗試著在2017年興闢了第一座的生態滯洪池,發現不僅成本較正規滯洪池低廉,滯洪效果也很不錯。

後來,里長與夥伴們更結合原本在觀音區就盛名的蓮花產業,一方面解決鄰里內大片休耕農地的野鼠與紅火蟻環境問題,另一方面提供蓄水、滯洪功能,更因為在滯洪池中種植蓮花與絲瓜、養鯛魚及鴨子,打造「魚、鴨、花、瓜」共生的滯洪池生態系,也因此為社區帶來農產效益。樹林里於是在2019年成立「觀音樹林蓮荷防災農產有限公司」,以公益企業為目標,製作、販售與行銷滯洪池中的農產品,並將部份盈餘回饋社會、成為社區防災基金,形成一個正向回饋。

 

滯洪池內調解水位的排水管。

 

滯洪池加寬田埂搭建絲瓜棚,夏季時可收成絲瓜販售,也可讓造訪的遊客遮蔽。

 

蓮花與蓮藕麵產品。

在地治水鐵三角

在認識樹林里社區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里民、里長、地方公部門是缺一不可的三要素;其中,里長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且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的相輔相成互助關係更是關鍵。里長不僅需要與社區居民保持良好溝通、凝聚社區居民,更需要橋接社區與公部門,運用公部門的專業與資源,帶給鄰里降低災害風險的實質幫助、使居民具備風險意識。

而社區發展協會則是組織居民的重要力量,協會幹部與里長之間密切的交換想法、相輔相成,將能促成社區發展事務順利推行。社區發展協會底下成立的各個不同功能的志工隊,為社區提供環境維護、治安維持等力量,這些地方自主,是我們認為樹林社區重要的韌性來源。我們在樹林里的發展過程中,看見了治水、治人、與環境治里的成功與三生一體永續發展的美好。

本文圖片來源皆由作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