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適軒(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2022年起,愈來愈多激進的氣候變遷倡議者前往世界各地知名博物館,透過各種手段試圖破壞館內的名畫。為何他們將目標鎖定在畫作上?這樣的行動又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力?
事實上,博物館中畫作皆有受到玻璃與畫框所保護,倡議者的目的本來就不是要破壞名貴畫作。這些氣候倡議團體認為,「藝術」應是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的管道,但歐美大型博物館多數不重視氣候變遷的議題,甚至接受高碳排的石油公司的資助。他們希望透過這些行動提醒民眾我們正深陷氣候危機中,若人類不採取行動減緩氣候變遷,以後的地球上也不會有人類藝術的存在。
抗議事件後,多數博物館理所當然強烈譴責這樣的行為。2022年10月,兩位氣候變遷倡議者向梵谷畫作《向日葵》(Sunflowers) 潑灑番茄湯後,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 Kaywin Feldman 說明雖然畫作並未受到影響,但實體攻擊無價藝術品仍是不可被接受的行為。然而,部分藝術家並不反對,反而十分看好這樣的行動所帶來的效果,他們認為藝術就應啟發人們對於社會議題採取行動。此外,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的就是社會中的弱勢族群,而他們往往也是博物館最不重視的族群。
圖一:反石油組織Just Stop Oil 成員2022年10月將番茄湯潑向梵谷畫作
(圖片來源:Just Stop Oil Supporters throw Soup over Van Gogh’s Sunflowers | 14 October 2022 )
但這樣的激進行將為氣候變遷倡議運動帶來影響力,還是反效果呢?美國賓州大學永續科學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有高達46% 的受訪者認為這些行動會降低他們對於氣候變遷運動的支持,而只有13% 的受訪者會提高支持度。這顯示在美國,破壞藝術品的行動很可能不會使更多民眾對於氣候變遷採取行動,無法發揮行動呼籲 (call to action) 的功能。
美國華盛頓大學環境社會學教授 Dylan Bugden 有關社會抗爭的研究顯示,多數民眾更容易響應和平、非暴力的倡議行動。對名畫潑漆、番茄湯或膠水是否會造成反效果,仍然需要更深入的調查與研究。
無論如何,在氣候變遷倡議運動中,最重要的其實不是透過零星的事件吸引人們的目光。氣候變遷倡議者應深耕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grassroots activism) ,建立完善的組織,引導與鼓勵人民採取相關行動,才能真正提高影響的時間與人群數量。
參考資料:
Throwing soup at a Van Gogh? Why climate activists are targeting art (nationalgeographic.co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