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立昀(現為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波蘭政府開始在白俄羅斯之間的邊界興建圍牆,這堵牆預計最高可達5.5公尺(18英尺),長達186公里(115英里),配備熱成像儀與移動感測器,主要用以為了防止白俄羅斯的敘利亞、伊拉克與阿富汗的難民穿越邊境,向歐盟尋求庇護。

 

圖一:波蘭與白俄羅斯邊境圍牆施工狀況   (圖片來源:WOJTEK RADWANSKI, AFP VIA GETTY IMAGES)

波蘭與白俄羅斯的邊境衝突始於2021年夏天,波蘭指責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故意在歐洲挑起新的難民危機,以報復布魯塞爾對其獨裁政權實施的制裁。這已經導致數以千計的尋求庇護者在試圖穿越邊境時被波蘭邊防軍抓獲,並被暴力推回白俄羅斯,數百個家庭在寒冷的冬天被困在兩國之間的森林中,至少有19人死亡,大多數人是由於失溫而死。難民指控白俄羅斯軍隊聚集人群,並用剪子剪斷有刺鐵絲網,讓他們穿越。

波蘭建立邊境屏障除了將花費大量資金大約四億美金,為波蘭移民部門今年總預算的10倍也引起人權爭議。人權主義者擔心難民將難以獲得庇護,也批評這些費用足以用來制訂有效的移民與庇護政策,政府不應把錢花在牆和私人公司上,而該優先考慮人權與人民安全。與此同時,波蘭政府於9月2日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目前仍在實施。許多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波蘭邊境城鎮只對公民開放,旅行受到嚴格限制;遊客、援助人員、記者以及任何不在該地區居住或長期工作的人一般都不能訪問或甚至不能通過。當地觀光業與餐飲業受到嚴重打擊,當地的研究人員亦受到許多限制,試圖進入該地的援助人員和記者也無法進入該區域。

除此之外,邊境圍牆的興建工程也造成當地的生態危機。圍牆將穿越比亞沃維紮地區,當地的森林是歐洲大陸最後的低地古老林地,具有數百年歷史;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自然遺產;也是狼、猞猁、紅鹿、棕熊以及歐洲野牛最大種群的家園。華沙大學的研究員表示,波蘭-白俄羅斯邊境是東歐和歐亞大陸之間野生動物流動的最重要的走廊之一,如果想要維持基因多樣性,就必須依靠跨邊境的遷徙。

 

圖二:比亞沃維紮自然公園的歐洲野牛(圖片來源:https://www.roadaffair.com/best-national-parks-in-europe/)

研究人員擔心圍牆的建設會造成嚴重的光照與噪音污染,道路興建也可能導致外來種的侵入,當地環境遭受破壞。邊界的建立將讓棲地破碎化,阻止動物的遷徙路徑,造成覓食困難等等。法律專家也憂心波蘭政府違反《世界遺產公約》與歐盟法律義務,未能保護野牛等物種,並損害了森林部分的環境。這可能會使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取消世界遺產地位,歐盟亦可對此處以重罰,對波蘭造成重大影響。

波蘭與白俄羅斯的邊境圍牆並非是特例,近來如美墨邊界與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邊界都企圖阻止人類遷徙,但往往受到最大影響的是當地生態,造成棲地破碎,影響野生動物的遷徙,建設工程也會造成棲地破壞與汙染,然而移民越境的問題無法根治,也造成財務負擔。這也顯示跨國合作的環境保護的破局,以及為了防堵移民所需耗費的環境成本高昂。

波蘭的邊境圍牆自今年年初開始興建,預計將於六月完工。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