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適軒(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在加拿大紐芬蘭 (Newfoundland) 東南方600公里,鐵達尼號 (RMS Titanic) 的殘骸靜靜躺在深度接近4000公尺的海床上。這座殘骸被探險家發掘後,是如何轉變為今日富人的「黑暗旅遊」景點?
1985年,探險家Robert Ballard成功定位鐵達尼號的殘骸,隨後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表示應將鐵達尼號設為紀念遺址,並且在遺址上豎立紀念碑,表示遺址應該維持原狀,不受外界干擾。然而,1987年起,一家法國探險公司開始採集遺址中的物品,至今已經拍賣超過5000件來自鐵達尼號的文物。
近期,美國OceanGate 公司潛水艇失事受到全球關注,但其並不是第一家販售鐵達尼號旅遊行程的公司。從1998年起,英國 Deep Ocean Expeditions 已帶領旅客下潛至遺址197次,隨後也有來自美國的旅行社以一人約6萬美金的價格販售相關行程。OceanGate 自2021年起帶領至少28人下潛至遺址,一人票價更是高達25萬美金。
圖一:OceanGate 公司失事的Titan 潛水艇
(圖片來源:OceanGate marketed its vessel as safe. But experts say it used materials that ‘simply didn’t work’ | CNN)
但為何這麼多人花費大把金錢,希望親眼看見鐵達尼號的遺跡?這其實與「黑暗觀光」(Dark Tourism) 的心理有關。加拿大貴湖大學 (University of Guelph)教授 Brent McKenzie表示,當初鐵達尼號標榜為「無法沉沒」的郵輪,最後卻喪失了超過1500條人命,如「神話破滅」般的情節激發了人們對於這艘船隻的興趣。另外,船難發生在超過100年前,已經沒有倖存者可以再對此事件發表新的陳述,讓許多人萌生希望「親眼看見」的慾望。
不過,學者也認為黑暗觀光的需求十分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舉例而言,此次OceanGate潛水艇失事案件可能會使人們重新評估探險與安全之間的平衡;烏俄戰爭可能激發人們對於車諾比核電廠的興趣;新冠肺炎結束也可能使人們追求更加輕鬆愉快的旅遊行程。
此外,人類旅遊活動對於鐵達尼號遺址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如今,遺址周圍充斥許多來自探險船的現代垃圾,歷年更有潛水艇因強勁海流撞上船體,直接破壞船體結構。就算去除人類活動的影響,科學家評估在未來50年內,遺址也會因為微生物腐蝕而逐漸毀壞,最後全部坍塌。潛水艇失事事件成為全球焦點,但究竟如何在滿足黑暗旅遊需求的同時與確保文化遺產的永續,也是我們可以思考的課題。
參考資料:
Inside the Titanic wreck’s lucrative tourism industry (nationalgeographic.com)
Titanic submarine crash: Accident went unreported, court documents allege – The Washington Post
Bob Ballard and James Cameron on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itan (nationalgeographic.co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