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立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依據市場調查結果,消費者往往願意花費更多錢購買綠色(環境友善)商品,但並非所有的綠色產品都是真的綠色產品。「漂綠」(Greenwashing, or Greenwash),是由”Green”(綠色)和”washing”(清洗)組成,指的是公司原先表示會永續發展、可生物分解或是有環境意識的保證並未成立,消費者因此誤解,並被欺騙。
美國的聯邦貿易委員會自從1992年開始規範了綠色商品的廣告制度,近年來,委員會也向沃爾瑪(Walmart)和柯爾百貨公司(Kohl’s)提起訴訟,指控它們以環境友善竹子的名義銷售人造纖維,還有福斯(Volkswagen)偽造它們的燃油效率。
某些漂綠難以辨別,例如碳抵消(carbon offset),為了讓碳排放被抵銷,有些公司會花錢去種樹——因為種樹能夠吸收碳,因此公司的碳排放能夠被抵銷,但乾旱和大火使得某些森林被摧毀,而那些公司能夠打著種樹的名號,依舊繼續排放碳。
在時尚產業裡,漂綠相當常見,「永續」是最不重要的,多半只是作為行銷的口號,吸引消費者購買。某些業者也會以其他作為誤導消費者,例如:時尚公司可能會開闢一條新的商品線,主打用更少的水資源,所以能夠降低環境衝擊等等,消費者可能會因此認為這間公司是優良企業,進而忽視其他生產線的環境問題。
圖一:標榜永續的衣物近來成為一種趨勢,但二手衣物能夠減少更多污染
(圖片來源:Burst圖庫 )
消費者希望能夠獲得具有永續性的商品,但他們並不一定知道是不是真的永續。不過知道漂綠的意義與機制可以幫助消費者做出正確的消費決定,不會被企業的行銷策略欺騙。近期的研究將受試者分組,一組知道漂綠,最後一組則完全不知道漂綠,他們會看過虛構出的、標榜「綠色」的廣告,分別是在介紹該企業綠色的辦公室,讓觀眾不去在意他們造成的碳排,還有推廣碳足跡計算機讓消費者可以測量自己的能源使用量——而企業藉此將環境責任移轉給消費者。
實驗結果發現,最後一組受試者中有57%認為企業真的是在做好事,而且那些認為自己最在意環境保護的受試者最可能會落入企業的廣告陷阱。相較之下,第一組的受試者比較會意識到廣告可能有問題。
政府也開始採取行動保護消費者。2015年開始,聯邦貿易委員會開始對有誤導的綠色廣告的公司採取行動;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最近也針對銀行投資業的漂綠祭出兩項管制;紐約也提出《時尚永續與社會責任法案》,要求州內的時尚產業要遵守巴黎氣候協定;歐盟於2020頒佈分類規則,定義永續經濟活動的標準;我國金管會也在今年八月發表「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研究永續金融的涵蓋範圍。
要如何辨認漂綠呢?首先,可以看商品描述的語句,特別是如何介紹綠色商品。語句內是以「有機」還是「自然」這類比較模糊的字介紹?如果不確定的話,可以確認是否有相關認證,例如USDA有機認證、B型企業認證、公平貿易認證等等。綠色美國(作者譯,Green America)有一個環境責任與社會責任的企業資料庫,另外,《美化世界的消費指南》(The Better World Shopping Guide)也有出版品與手機應用程式供消費者參考。
圖二:USDA有機認證、B型企業認證、公平貿易認證
(圖片來源:Natural Ethos、綠藤生機B型企業、The Fairtrade Marks)
消費者也應該要留意某些企業雖然投入在環境上,卻沒有改變原先的生產結構與條件。人們應該要注意企業捐款,當企業只專注在捐款而沒有其他行動時,它們很可能只是想讓人們忽視它們的其他所作所為。消費者也可以觀察企業是否有明確的數值或是量化的永續指標。
另一個方法是少量採購。不確定的時候,就少量採購、主要購買當地產品、或是支持小農;當要採買衣物時,也可以再多思考平時的購買習慣,買新衣物造成的碳排放依舊比穿舊衣物更多。
參考資料:
Is your favorite ‘green’ product as eco-friendly as it claims to be?
可持續發展時裝:警惕「漂綠」(Greenwashing)品牌的6種方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