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立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在加勒比海地區,獅子魚並不是水族館中的觀賞魚類,而是桌上的佳餚。

獅子魚,台灣沿海經常發現的美麗魚類,原產於印度洋與南太平洋地區,牠們身上褐色、栗色與白色的花紋還有飄動的鰭,讓牠們成為一種相當受歡迎跟常見的觀賞魚。牠們居住在熱帶海域中,以其他魚蝦為食,是肉食性動物,身上有許多硬棘也帶有毒液,如果被刺傷將會帶來劇烈疼痛。

圖一:美麗又危險的獅子魚

(圖片來源:What is a lionfish? – National Ocean Service

過去大西洋沿岸的居民如果想要看到這些華麗的動物,往往要到水族館或是實地到牠們的原產地——印太地區——才能一賭牠們的風采,然而在數十年前,牠們來到大西洋沿岸,現在加勒比海地區、地中海地區與美國東南沿海都可以看見牠們的身影,去年,巴西沿岸也開始發現獅子魚的蹤影。

而這會帶來哪些問題呢?

事實上,獅子魚不只是肉食性魚類,牠們也是貪婪的掠食者,研究發現,一條獅子魚在五週內就使其掠食區內的幼魚數量減少了80%,加上這些地區沒有獅子魚的捕食者,牠們迅速成為頂級掠食者之一,而隨著牠們族群的擴大,這導致當地生態失衡,牠們的過度捕食也可能造成當地特有種數量銳減甚至滅絕。除此之外,牠們通常會獵捕鯛魚、石斑魚或其他具有重要商業價值魚類的食物,可能會重挫當地的漁業經濟,例如因為石斑魚數量過低,巴哈馬地區就被迫要限制石斑魚漁業發展。

牠們的繁殖能力也相當驚人,不但全年都能夠繁殖,且雌魚每隔幾天就能產下2.5萬枚的卵,牠們的適應力驚人,幼魚會隨著洋流 ——有時候甚至能藉著颶風——擴散到很遠的地方,加上獅子魚有傾向移動到同類數量較低的區域的特性,因此很難限制牠們的數量,也難以防範牠們繼續擴散。

不過,人們仍然努力試著改善這個問題。在博奈爾(一座加勒比海小島)上,當地發展出捕捉獅子魚的義工活動,志工需要潛到水中,使用特製魚叉捕捉牠們,並將牠們肢解:鰭作為飾品的原料,剩下的部分則會被料理後食用。其他地區也有舉辦釣魚比賽,或是利用陷阱捕捉牠們,人們也盡力推廣獅子魚料理(在加勒比海地區與地中海地區都有,食用過的人認為肉質類似石斑魚)。

圖二:佛羅里達的炸獅子魚料理

(圖片來源:Lionfish is making it’s Way to Whole Foods Grocery Stores –  AquaNerd

雖然獅子魚數量增加的速度遠大於捕捉的速度,近年來也發現獅子魚開始會躲避魚叉,遷移到更深的地方,還有捕捉後處理的困難與人們對於食用的疑慮都讓根除獅子魚看上去徒勞無功,但減少牠們的數量仍然可以幫助當地的環境與在地漁業,監測牠們的數量、分布與移動路線都能避免牠們持續擴散,守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參考資料:

What is a lionfish? (noaa.gov)

Why are lionfish a threat to Atlantic Ocean fish? (noaa.gov)

侵略者來襲!深具破壞力的獅子魚正式進攻巴西海域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natgeomedia.com)

殺死一條獅子魚 –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imes.com)

【加勒比海義工】殺死XX後吃掉竟然是為了拯救海洋🪸?!意外被釋放的災難級惡魔😈連人類都無能為力的水中溫疫⚔️|一個女仔去中南美EP7 |BELIZE VLOG|RedisPolly –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