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適軒(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在臺灣,各縣市近年來積極推動「綠色殯葬」,民眾的接受度也逐漸提高。以臺北市為例,2021 年死亡人口1萬7212人中有5316人選擇環保葬,相當於約30% 的逝者選擇環保葬,且人數每年持續攀升。臺灣的「環保葬」以樹葬、花葬、海葬三種模式為主,也就是將遺體焚化後,再將骨灰填埋入土裡或灑入海中。然而,在焚化遺體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燃料才能將遺體化為骨灰,一具遺體就會產生超過250公斤的二氧化碳。
另外,歐美傳統土葬耗費大量木頭、金屬與水泥材料,且許多遺體經過防腐處理,導致大量的防腐劑滲入土壤中。為了減少傳統火葬與土葬所帶來的環境衝擊,歐美地區已開始發展更多環保葬的技術。
圖一: 臺北市陽明山臻善園環保葬園區
(圖片來源: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水葬法
一項名為「水葬法」(water cremation) 的遺體處理方法近年在歐美興起。水葬法原為處理實驗動物遺體的方法,透過「鹼性水解」(alkaline hydrolysis) 方式將遺體分解,也就是將遺體浸泡在高溫鹼性溶液中,分解為可排放的有機溶液與骨頭碎片。雖然需要花費四小時左右,但水葬法消耗的能源僅為傳統火葬的十分之一。
堆肥葬
另外一類環保葬技術稱為「堆肥葬」(human composting / natural organic reduction, NOR),將遺體與木屑、稻草等材料一同放入封閉容器中,使微生物自然將遺體分解。風扇會持續將空氣送進容器中,也會定期翻動容器以加速微生物的分解功能。大約經過30至50天,骨頭將被取出,而容器中剩下的即為可使用的堆肥,家屬可以自行使用或捐贈給其他團體。美國第一家堆肥葬公司Recompose 評估,堆肥葬相較傳統火葬、土葬,總共可減少超過一噸的碳排放量。不過,以上兩種新興環保葬技術皆非普遍,正陸續在美國各州合法化。
臺灣地狹人稠,屬於鄰避設施的靈骨塔興建困難,更沒有多餘的土地可供土葬。而現有的樹葬與花葬園區綠意盎然,已成為市民休憩的好去處。雖然國際新興的環保葬暫時無法在臺灣實踐,但藉由現今提供的樹葬、花葬與海葬方案,確實為展現永續理念的好選擇。逝者可為親人與生者留下更好的生活環境,讓綠色的價值與思念一樣生生不息。
參考資料:
Smithsonian Magazine. 2022.07.27. Could Water Cremation Become the New American Way of Death?.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