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本文為「觀光地理學之課程:學生期末報告」系列文章)

何明諺(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暨研究所。通訊作者 : E-mail:61080a006@gms.ndhu.edu.tw)

壹、前言

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的影響,各國開始管制出境,導致去年疫情未擴散時,國內觀光人潮成為充斥各個縣市,位於離島的金門也成為旅遊的選擇之一,尤其部分充滿異國情調的景致,成為吸引觀光客的賣點。旅遊節目「世界跟我這Young玩」的主持人馬丁在金門大學演講便表示,「沒想到臺灣也能看到沙漠景致,在沙美摩洛哥完全不像是在臺灣,給他既破壞又保存良好的感覺」(方沛清,2021)。就連金門觀光旅遊的官方網站也在沙美摩洛哥、建功嶼等景點標示「遊金門、類出國[1]」,可見地方政府也順水推舟、藉此滿足人們想出國的心情與想像。

在這些類出國的景點中,我在金門的朋友極力推薦我金門的「摩洛哥」、「摩西分海」等獨特景點,因此本文將以此兩景點作為分析主軸。雖然近期本土疫情處於三級警戒,無法親自前往金門,但我將以「主題公園化」作為出發,仍從在本文中從文獻、網路資料、電訪等方式,試圖整理以上地景的脈絡,了解這些觀光景點如何被「異國情調化」。為了瞭解異國風情如何在沙美老街與建功嶼實踐,本研究將採文本分析為主,透過金門縣誌、金門縣政府的官方網站、地方相關報導等,來整理沙美老街與建功嶼的歷史脈絡以及成功推廣的歷程。其次,我也訪談居民,以及觀察線上觀光客的觀光遊記為輔;由於疫情期間無法親自蒞臨現場,故請居於金門的友人協助訪談,並以滾雪球的方式進行,訪問當地居民對景點的看法,並透過網路社群媒體的觀察,例如:人們在網路上打卡、評論等行為,綜藝節目如何去宣傳景點,了解觀光客在旅遊中扮演的角色,以微觀的角度探討「主題公園化」的現象。本文中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沙美老街與建功嶼的過去樣貌與居民的印象?

二、沙美老街與建功嶼如何被異國情調化,並形成「類出國」的含意?

三、觀光客的行為在主題公園化的如何實踐?

貳、主題化空間

談論主題化樂園的文獻眾多,King (1986) 形容主題化為「迪士尼效應」,藉由對人、地、事物的人為簡化方式,創造出一種由記憶、信念、符號而形成的場域。它們掌握通俗文化的脈動,將歷史記憶精挑細選以符合人們心目中的想像空間;也由於主題公園往往被視為大眾娛樂場所,主題公園的營收常取決於它們受歡迎的程度 (MacDonald & Alsford,2000)。而Philips(1999)則認為,主題公園這類型專門娛樂的場所,沒有嚮往的真實特徵,而是經過裝飾形成、具備特定主題的主題化空間,它可能為一個集體場所的模仿物,也可能是一個有機社區的懷舊之物,代表它並非一成不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主題公園的成立往往與周遭地區的歷史地理沒有直接關係,可以是一個不受地理位置影響的錯置空間,與周遭環境毫無關係。如英國的切辛頓 (Chessington) 冒險世界,除了原先的西方風格設計,還將熱帶雨林的遊戲設施引入樂園,讓溫帶氣候的西方國家,也能體驗熱帶雨林的潮濕與刺激。Philips在文中並表示,主題公園提供的圖像,滿足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法得到的東西,讓想像得以實現,可謂一個異質化的補償空間。

在觀光客的實踐中Crang(1999)強調人們在觀看的習慣,可以從多種觀看角度切入,像是物質、意識形態、地方人民的性情等,而照片、明信片等交流工具,更成為塑造特定景色的方式,亦及觀光客本身的角色,其實也決定了一個地方的發展方向。尤其現今還新增更多傳播的媒介,像是透過網路人們之間的距離更為親近,可以藉由打卡的方式分享給好友圈,或是觀看直播,都是觀光客常見的實踐,故研究中也會了解網路中人們如何分享訊息來影響當地文化。

参、研究與討論

金門縣共分為五個鄉鎮區,分別為「金沙鎮」、「金湖鎮」、「金寧鄉」、「金城鎮」與「烈嶼鄉」。有沙美摩洛哥之稱的沙美老街位於「金沙鎮」,該景點為沙美老街內的一個隱藏區域;有摩西分海之稱的建功嶼則位於「金城鎮」,是位於金門本島西南沿岸連接的小島,需要步行前往。

一、從「沙美老街」變成「沙美摩洛哥」

在金門縣誌下卷土地志第398頁中記載,沙美街原為「沙尾街」,元末在金菜市場的地點建有浯洲書院,至清初庵前張輝慶前來闢地為街肆,隨後1950年成立福建省立金門中學,1961年以前,沙尾街屬於東半島的商業、文化中心。沙尾街舊稱「八卦街」 (圖1),八結八巷有如迷宮的格局是為了防範海盜在建築物設有隘門、二樓的女兒牆也相通以抵禦外敵。沙美的產業發展以生產花生油為主,由於土壤貧瘠加上風沙影響,適合種植耐旱作物的花生。 然而,花生油不敵菜籽油的競爭 (公視,2020),加上1958年823砲戰後,師、團部撤走及陽翟、新市,1963年博愛、復興等新市街、公車站、鎮公所、郵局陸續遷出,導致商街紛紛移往新市、金城甚至是臺灣謀生,剩下的商店任其荒廢,留下斷垣殘壁與頹屋的景象。

2011年,金門縣政府開始進行修復計畫,計畫修復600多棟建築。在修復過程中「建物產權」經常是造成修復難以進行的原因,所以金門縣政府以鼓勵民眾為主,補助屋主修繕費用的一半、或開放給業者進行承租。2015年,金門縣政府基於安全考量,避免頹屋倒榻、磚塊掉落等因素,將頹屋塗上泥灰以加固,反而形成特殊的景象,吸引路過的觀光客 (陳佳利、葉鎮中,2020)。圖1左便是整修前沙美老街的頹屋的樣貌(公視,2020),右圖則為修復後頹屋的樣貌與整體地景呈現 (金門觀光旅遊網,2021)。

圖 1、上圖為整修前沙美老街的頹屋 (公視,2020),下圖為目前頹屋樣貌 (金門觀光旅遊網,2021)。

而「摩洛哥」此一異國情調概念的發想與成型,則與當時參與老街保存與利用的「沙美老街整建促進會」相當有關。當地居民張玲月在公視的訪談中便提到,當協會著手進行老街的保存與利用時,便利用了觀光客來到這裡時「摩洛哥」的想像:

在那一年的暑假,有一個觀光客在這邊,他們說這邊拍照起來很有意思,很像那個摩洛哥,所以我們開始把它包裝成沙美摩洛哥。本來我的構想是,它就很像是歐洲的一些小巷子,那我們種植一些花草,可以美化它 (公視,2020)

圖2、 被形塑的「摩洛哥」意象 (公視,2020;金門觀光旅遊網,2021)

而這個概念最後由張玲月與居民付諸行動,包含設計避免遊客迷路而設計、指引遊客進入修整區域的指標,擺設避免遊客進入私人空間的盆栽避免遊客進入,或裝置藝術的放置 (圖2),為了滿足觀光客前來尋找的「摩洛哥」意象,指標、盆栽甚至裝置藝術的樣貌,都須經過挑選。而此一由下而上的地景改造並受到公部門的協力支持;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處長文水成表示未來持續「委外活化」,包含民宿、餐飲、文創、青創都是地方創生的核心價值 (陳佳利、葉鎮中,2020)。在民間與公部門的默契下,沙美摩洛哥對當地帶來不少的改變。我與居民A的訪談中,居民表示原先的沙美老街事實上少有遊客會前來,大多都是本地居民與傳統店家;但自2018年沙美摩洛哥興起,確實改善了沙美老街沒落的印象,但由於翻修的範圍有限,因此沙美鎮仍有不少頹屋需要翻修:

平常根本不會去沙美老街,因為都是一些老店跟廢棄房屋,也沒什麼觀光景點,頂多就是陪阿嬤去市場買菜才會經過,那不是我們年輕人會想去的地方。反而是後來在新聞上看到,才知道阿嬤家旁邊多了一個「沙美摩洛哥」,摩洛哥不是在非洲嗎?某天在外面散步的時候,一大群年輕的觀光客還來問我「摩洛哥在哪裡?」我很訝異,因為沙美這邊這幾年都沒有觀光客,但是實際去其實有點失望,因為只有小部分,我還以為那一區整個都翻新了,結果不到十分鐘,打個卡就準備離開了。不過我覺得沙美摩洛哥這個名字確實吸引很多觀光客,跟以前沒落的景色相比,結果來看算滿成功的。(居民A

可見居民A認為沙美摩洛哥雖然與金門沒有直接的相關,但主題化的結果確實吸引到觀光客朝聖,呼應Philips (1999) 認為主題公園是一個滲透進來的空間,其所充斥的敘事主題往往與周遭地區的歷史地理沒有直接關係。

而觀光客的行為,更促使當地被迪士尼樂園化 (King, 1986) 的深度,加深敘事主題與當地歷史之間的鴻溝;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與歷史相迥異的主題,有可能是混亂與拼貼的。綜藝旅遊節目「食尚玩家」前往金沙摩洛哥進行介紹時 (圖3右),梁赫群、張文綺、楊佩潔穿著中東服飾來介紹,製作組將楊佩潔打扮為迪士尼動畫電影《阿拉丁》的茉莉公主;網紅盈盈在IG中的貼文描述她在該地的觀光行為,「其實我去了趟摩洛哥啦,之前去土耳其前特別買的紅絲巾,在金門也派上用場了,披一下是不是更有摩洛哥風情呢?」在貼文裡標示「摩洛哥」、「異國戀」等關鍵字。但我們需要注意,這些具有影響力的節目或網紅提及的素材,例如阿拉丁、土耳其、中東服飾,雖然都具備伊斯蘭元素,但與位於北非西端的摩洛哥相去甚遠,令人難免感到錯置與拼貼,但是這些拼貼與錯置卻鮮被意識、或與以糾正。可見,觀光客乃至於具備影響力的媒體,在塑造景點舉足輕重的角色,也呈現出對於「中東」異國情調的想像與打造。作為景點的推廣者,尤其經過社群媒體的宣傳,他人可藉由觀光客們的照片或影像理解並且想像在地。「好美!」、「絲巾買得非常好」、「原來阿里巴巴有臺灣版的?」,這些回應充滿著網友們對圖像的回應,在貼文的留言不只展現了網友們的好奇與稱讚,更反映出沙美老街轉變為「摩洛哥」的主題樂園,被想像為跳脫金門歷史的「異國風情」的所在。

圖3 、上圖為網紅盈盈發文(取自IG[1],2021);下圖為食尚玩家節目截圖(取自食尚玩家[2],2020)

二、金門版摩西分海的前身:建功嶼

建功嶼位於金城南門的浯江溪口,面積約500平方公尺,為兩岸軍事對峙時在金門本島與烈嶼間的衛哨,堅守砥柱中流,故以「建功砥柱」命名為建功嶼。該區域的漲退潮情形明顯(圖4),除了有豐富的潮間帶,還能沿著石板道路登上建功嶼,故金門官方旅遊網站將此命名為「金門版的摩西分海」。雖然漲潮時間公布於金門觀光旅遊網站,岸邊也設有潮汐時間表供遊客參考,但2016年時間表遭到莫蘭蒂颱風吹走後,就未再設立。至今仍有諸多遊客、當地居民受困建功嶼的案例,加上該海域遍布反登陸的軌條砦、石蚵樁,成為金城消防分隊救援的阻礙(李金生,2017a、2017b、2019)。

圖4 、上圖為漲潮前建功嶼石板路(李金生,2019)。下圖為漲潮後建功嶼石板路(李金生,2017b)

根據金門縣志的記載,建功嶼故名「(…)珠嶼,亦名鱉嶼,俗稱痲瘋礁,為後浦(金城鎮)水門羅星,潮退則連屬浯山」。清末民初時期,衛生條件不佳,金門當地曾有痲瘋病(又名癩病、韓森症)流行;由於痲瘋桿菌引起的神經疾病,導致病患有肢體、臉部彎曲,身體有麻麻的感覺,當地居民害怕被傳染,曾將感染痲瘋病患者集中關到島上。島上僅有簡陋的草寮,任病患自生自滅,不捨的親人會定期送上飯菜,是難以想像的景色,島上最後的痲瘋病人,被政府送往臺灣的樂生療養院安置(北雁南飛,2008)。兩岸軍事對峙時期,國民政府將建功嶼改建為「W038」軍事堡壘,設置雄獅堡、同安渡頭,但過去的廚房、瞭望台、電台室、政戰室、營舍今日已不復存在。1997年由金門縣政府接管後,設置說明立牌、士官長紀念碑,才將建功嶼轉型為觀光據點(李金生,2019、麋鹿與浣熊,2018)。建功嶼的歷史,便是從原先痲瘋病人的墳場,轉變為反共前線的堡壘,最後到今日充滿軍事迷彩的觀光公園(圖11)。然而,官方網站並未對此給予描述,立牌僅以少許的兩行字帶過,不只讓本文研究過程中多仰賴居民自主分享的部落格資料,也得以想見正式文獻記載中對於此段歷史的缺乏與未深入。

若仔細環顧建功嶼四周地景,自金門縣海洋教育資源中心公布的資料得知,建功嶼沿岸仍可見石條柱,又稱為「蠔嘟」,為早期傳統的海蚵養殖方法。石柱長約一公尺、寬二十公分、厚約五公分,以掘開土壤迅速插入土內,讓蚵苗附著於蚵石上,養殖四個月後方可採收。1930年代為養殖的興盛期,後因人口外流嚴重、環境污染等,現今少有石條柱的養殖法,多轉型為平掛式,不過舊時的產業景觀因此留下,在前往建功嶼的路上仍可見一排排的石條柱。2013年8月荷蘭的藝術家Marco Casagrande也以金門傳統的養蚵文化與潮汐特色作為發想,在前往建功嶼的石板道路上設計四座三公尺高的裝置藝術「牡蠣人」(圖12),牡蠣人戴著斗笠並有細長的雙腳,成為建功嶼知名的打卡景點(李金生,2020)。

而座落於建功嶼九公尺高的鄭成功石像,也是備受矚目的景觀。根據金門日報的記載,該雕像是2008年福建省南安市政府與南安市兩岸交流協會贈送,該次贈禮的目的是為緬懷鄭成功的愛國情操,推動福建南安與金門兩地互動與交流,宣示兩岸和平往來之意。然而,縣長李炷烽並未將石雕安置於金門延平郡王祠內,考量到金城鎮的安平郡王祠園區腹地不大,經過整修工程師符宏仁、民政局長洪國正、工務局長許鴻志、港務處長張國土等人陪同,最後決議將鄭成功石像安置於建功嶼(陳榮昌,2008),導致原先不存在建功嶼的歷史文物,在兩岸的政治氛圍下突然間自地景中誕生出來。

圖5、昔日的痲瘋島成為戰地公園圖(取自李金生,2017a)

圖6、 Marco Casagrande作品:牡蠣人(取自金門觀光旅遊網)

前段細數若干建功嶼的其具備歷史脈絡的景觀,但現今的觀光客多透過網路認識建功嶼這個地方,顯現當前觀光推動的方向已經朝向迥然不同的地方想像。像是金門縣政府的旅遊官網,強調「摩西分海」、「類出國」等詞彙,吸引遊客前來打卡、分享,但是對於過去的故事卻鮮少提及,尤其痲瘋島的故事只存留於年邁的長輩之間。受訪者B所述

相對於馬山觀測站、古寧頭戰史館這種知名的戰地景點,我們都去到爛掉了,但是建功嶼很特別,我是看到網路上的宣傳才知道這個地方的,尤其那個地方會漲潮,平常心血來潮想去也沒辦法,一天就僅有一小時的機會。而「摩西分海」這個的名字我覺得滿厲害的,一方面帶來更多觀光效益,好像也淡忘過去的痲瘋島的印象,當然政府還是有設立說明牌,但就是簡單帶過。至於那個鄭成功雕像,是這幾年才有的,放在這邊正好符合建功嶼的故事背景。(受訪者B

居民B認為賦予建功嶼「摩西分海」的主題標籤,除了遊客們充滿想像而前來觀光,也可以替代早期流傳「建功嶼痲瘋島」的形象;觀光客時常參考的臉書粉絲頁「樂遊金門」亦在貼文中,巧妙地賦予主題標籤「環遊世界在金門」、「異國風」,尤其粉絲專頁更是以「摩西分海」取代「建功嶼」的地名(圖7)。Youtuber對建功嶼的描述中,強調「澎湖有摩西分海,建功嶼則是金門版的摩西分海」來說明景點,也「感謝」金門很貼心地打造許多異國風情的景點,邀請網友們可以來捧場,網友們也以「衝一波、好喜歡」來回應與支持。

圖7 、樂遊金門介紹摩西分海(取自臉書樂遊金門[3],2020)

但,這些強調「類出國」或「摩西分海」的訊息並非全然被接受。像是留言處有網友補充「建功嶼的石蚵柱、插玻璃是以前兩岸對峙時期,阻饒敵軍搶灘用的」,也有金門網友直言「你需要一個當地人,很多沒拍」,可見提供的訊息並非全然被網友接受;透過網友留言的修正,除了看到地方被打造的新意象,也能部分揭露原來根植地方的真實 (authenticity)。惟,研究者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也發現,建功嶼的相關照片,大多都是拍攝前往建功嶼的石板路照片,僅有少數是真正島上的景色,表示觀光客與業者藉由漲退潮的石板路,賦予且放大了建功嶼上「摩西分海」的想像,但未實際到參觀的人們,是否會產生「石板路即建功嶼」的聯想,導致地方與空間的錯置呢?如Crang(1999)所強調的,旅遊業優先考慮圖像能夠生產什麼,遠勝過於實踐生產了圖像;其中遊客分享的明信片、照片內容正是他們在觀光實踐產出的結果,也正在形塑位於遠方的人對於地方的理解與印象。

藉由沙美老街與建功嶼的案例可以發現,原先兩者在過去鮮少被關注,前者因頹屋過多、人口移出而沒落,後者因痲瘋患者的背景而被忌諱,但是經由官方、業者與觀光客多方賦予新的意義,「摩洛哥」、「摩西分海」一詞便取代原先的歷史脈絡,以異國風情的概念吸引人們的前往,達到人們對觀光的想像與嚮往。從線上觀察中,發現人們確實對景點充滿好奇,但好奇的出發點為摩洛哥、摩西分海長什麼樣子,而非好奇它們的故事演變,那些鮮少被關注的故事,往往只留存於當地居民的心中,成為地方觀光時缺席的過往歷史。

伍、結論

回顧沙美老街與建功嶼的歷史脈絡,沙美老街從興盛時期的榨油工廠到人口移出造成的產業沒落,或過去人們鮮少論及的痲瘋島故事,以及兩岸對峙時期留下來的抗戰故事,都是值得人們去回憶。從訪談與資料文本可以得知,「主題公園化」有如一把雙面刃,確實能吸引不少觀光人潮,帶來觀光效益的同時,也鎮興周遭的產業發展。Crouch(1999)所提到的拍照、打卡這些傳播媒介,可經由分享成為他人認識這塊地的印象,在網路時代下已是不可擋的趨勢,受人矚目的旅遊節目、網紅,甚至是我們自己,都具備推廣的動能。但,觀光客若只為參觀那個「主題」,而非想了解該地的故事脈絡,那麼「摩洛哥」、「摩西分海」的概念其實能複製於全臺灣,讓旅遊這件事情變成淺層思考的旅遊型態,亦即只在乎拍到的美照,忽略當地的文化與風貌,使得地方的故事過於片面且經過包裝,容易加速文化的流失,人們也無從得知該地景傳達涵義。尤其,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決定文化資產是否存續,也能決定利用的方式;從本文的梳理中可以得知,政府雖有計畫振興發展,但持續放任主題公園的呈現,此舉是否會加速地方文化與脈絡的消逝,應持續關注。故透過本文,我們得以理解地方在推廣觀光時「主題公園化」帶來的利弊,除了振興觀光、協助當地發展之外,還有許多層面需要探討,包含公部門、地方與觀光客的視野,都值得未來一一被深入討論。

陸、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