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李適軒(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2015年,來自全球187國的代表於聯合國第三屆世界防災會議簽署《仙台減災綱領》 (The 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奠定現今國際防災的共同目標與推動手段。綱領中,第一優先目標即是「增進全人類對災害的了解」,期盼世界各國落實學校及社會教育,將正確的防災知識傳達給人民。

然而,過去數十年來的錯誤防災知識仍然根深蒂固於民眾心中(如地震時立即開門、關電源;火災時使用濕毛巾摀口鼻等),因此全國各級學校必須肩負起教育責任,由下而上導正學童及民眾的觀念。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近年來投入大量軟、硬體資源,提供各地多所學校建立完善的防災教育課程,融入在地人文及自然特色,更推動社區參與,使一座座「防災基地」在全國遍地開花。

「防災」不僅關注個人求生的能力,更重視團結合作與互助的精神。在許多偏遠社區,筆者看見防災教育課程帶給孩子的團結精神,傳遞回家庭後進一步發芽為社區與學校間的緊密合作,甚至形成鄰近鄉鎮間的伙伴關係。舉例而言,彰化縣南部的大城國小帶動濁水溪以北的多所小學,互相分享防災資源與交流資訊,融入當地農村文化,形成「濁水溪防災策略聯盟」。

圖一:在地化防災教育: 連江縣莒光鄉東莒國小

(圖片來源: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08.22.2022)

 

由於各地學校與社區皆面臨不同的災害潛勢,「在地化」為防災教育的重要元素。這些在地化特色,包含當地的文化、產業與自然地景多樣性,在在凸顯防災教育不只是枯燥乏味的宣導演講。連江縣東莒國小即透過「離島」的環境特色,發展出以「荒島求生」為主軸的防災課程,廣邀莒光鄉的中小學生參與。課程中,孩子們學會生火、製繩、竹編與水上求生,也在過程中親自體會火與濃煙的特性。

許多原住民學校,將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智慧納入防災課程與校園總體環境建置中。臺中市和平區的德芙蘭國小,與部落中的泰雅族長老保持良好關係。每年邀請長老擔任防災課程講師,帶領孩子了解族人的智慧如何應用於災時,同時潛移默化地進行原住民語言及文化的傳承。

 

圖二:原住民防災教育: 臺中市和平區德芙蘭國小

圖片來源:李適軒攝 08.17.2022

 

近年,在許多校長與教師的努力之下,臺灣的防災教育加入各地學校的地方特色,變得更加多元而豐富。期盼未來能有更多學校加入防災教育的行列,推動在地化的體驗課程,將正確的防災觀念散佈於每個孩子的心中,共創韌性永續的未來。

 


參考資料:

United Nations. (2015, March). 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 – 2030.

教育部防災教育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