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適軒(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2018年起,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臺師大臺灣史研究所陳志豪助理教授進行大陽明山地區的茶葉歷史調查。隨後,為實踐「公眾史學」的理念,將研究成果出版為《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是第一本有關陽明山茶產業的專書。全書除了大量歷史資料分析與老照片,更包含許多現今拍攝的茶產業遺跡相片,使時常於陽明山地區健行的民眾能有更深的連結。
「巴拉卡公路」是三芝與大屯山之間的必經道路,最高海拔約800公尺,成為現今自行車愛好者的口袋名單之一。作者分析史料後,推估最初的清代茶農即選擇於此地開闢茶園,之後逐漸往山下蔓延、擴散,往北直到北海岸的三芝、石門、金山、萬里地區,往南至士林、北投一代。
圖一:陽明山國家公園第二苗圃舊茶園
(圖片來源:農傳媒〈草山曾經有茶園──陽明山上被遺忘的臺灣茶產業〉)
配合書中介紹,我們可以清楚在心中建構一百年前陽明山茶業興盛時期的地景:廣大的山坡地上,是漫山遍野的低矮茶樹(約膝蓋高度),而在零星的平地上則散布些許稻田。藉由書中老照片,可看見當時許多採茶婦女人工採摘茶葉的情景,與今日阿里山等茶區的情形相差不遠。
十分有趣的是,作者在探討陽明山國家公園邊界內的茶園時,發覺由於日本建立「保管林」制度以掌握臺灣的山林,日治時期的《臺灣堡圖》將海拔相對較高的茶園刻意忽略,無法直接得知茶園分布位置。不過,作者團隊同時也發現日本政府將這些保管林租給茶農使用,因而可以透過保管林的租用紀錄旁敲側擊,以間接的研究手法得知海拔較高茶園的分布。
清代時期,陽明山茶產區以面積極小的破碎茶園為主,生產效率低落,且使用茶籽繁殖的「蒔茶」品質非常不穩定。在日本政府的政策與茶農的共同努力下,大陽明山地區成立多家「茶葉組合」,舉行茶葉與製茶競賽,提升產區內的品質並增進國際競爭力。同時,茶葉改良所更是透過先進的技術培育風味良好的茶樹品種。由書中顯現的歷史脈絡,我們可以看見一個產業的啟蒙與進步的過程,並非完全由大型財團主導,更多的是依賴廣大陽明山地區茶農的團結努力,進而形塑了1970年代前的「大屯山茶金歲月」。
然而,國際市場上的情勢轉變,臺灣茶不再如南亞紅茶有競爭力,而國內消費者也較偏好阿里山、南投等茶區的高山茶。隨著工業快速發展,農村人口流失,土地由朱銘、金寶山等公司收購,種種原因皆導致大屯山的茶產業快速沒落。如今,僅有新北市石門區保有些許茶園,栽培在地特色茶種。本書主要探究1830年至1990年陽明山茶產業的歷史,而在這百餘年的時間,一共經歷經大清帝國、日本帝國與戰後國民政府三個政權更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不同時代的茶農、統治者與社會之間的交互關係如何導致產業的興盛與衰落。
或許陽明山的茶產業已失去過去的光輝,對於臺灣的外銷、內需也不再有影響力,但藉由前人為自己的生計,為自己的產業拚搏的這段歷史可以做為後世的典範,絕不應被遺忘。期待陽明山國家公園可參考本書研究成果,進而編寫茶文化深度旅遊手冊,讓更多民眾體驗陽明山地區豐厚的歷史底蘊。就如同書末所述,「茶產業留下的歷史與人文精神,仍將成為下一輪盛世的養分。」
參考資料:
陳志豪2021。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新北市:衛城出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