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梅立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生)
近十年來,除了汽車、貨車會在街道旁停靠,共享單車、電動滑板車與Uber等等車輛也開始加入這個行列,加上疫情的爆發,這讓即時付費系統更加流行,道路一旁的空間成為炙手可熱的財富來源,許多公司爭相投入,企圖在這塊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路旁空間私有化並不少見,許多城市會將路邊停車收費外包給營運電子收費系統(或是傳統人工收費)的公司,然而目前美國有一批新創公司試圖打破這種模式,他們試著依靠蒐集即時停車數據,以此改善路邊空間的利用,並取代傳統的收費模式。
這種新模式會透過利用不同營運商(如叫車公司)的GPS數據,或是裝設監視器的方式,取得即時停車數據,而結合軟體繪製的城市街道網格後,就能夠為交通決策提供資料,更方便的找出空間利用需要改善的地方。例如,某個街區上有大量自行車和機車數據可能代表需要建立自行車專用道或增設機車道,以疏導交通,也保護用路人安全;而如果在特定時間裡某些路段有異常多汽車停放,則表示可能需要提高該時段的停車費率。
圖一:Automotus的自動路燈攝影機,可監控道路使用。
(圖片來源:How Street Parking Became a Magnet for Tech Startups – Bloomberg)
不只如此,這種新模式對於管理路邊違規停車也很有效。Automotus——其中一家新創公司——在匹茲堡的「智慧裝載區」嘗試使用「使用者計時付費」方式處理路邊停車問題,只要在系統中註冊,便可以線上支付。而在這些區域停車的司機增加了21%,停車費收入也上升了。這些新創公司也期許他們的技術能夠結合其他交通收費系統,將不同系統整合成更便利的運輸收費平台。
然而這項技術並非沒有反對聲浪,有人擔心新創公司為了獲利(由於他們是從Uber和亞馬遜等等公司直接獲得收入),不一定會符合交通政策。另外,他們也面臨政治問題,支持者認為政治因素會嚴重影響技術的推廣,例如,紐約市需要獲得州政府的許可,才能使用這樣的技術。
除此之外,疫情也為如何利用路邊空間提供新的可能。例如,在疫情期間,城市將免費路邊停車位調整成街頭餐車、公共藝術展出或是廣場等等。城市空間的大規模改造儘管在許多城市中只維持短暫的一段時間,卻有助於開展路邊除了汽車停車之外其他可能的用途。
當城市中充斥著尋找著無處不在的免費或價格過低的路邊停車位的車輛們,並引發一連串的雍塞和污染時,如何用更有效率、更環保、更便利的方式利用道路旁的空間就是城市需要面對的課題。
參考資料:
How Street Parking Became a Magnet for Tech Startups – Bloomber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