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子安、許硯博、風宣譽、賴奕達、張淯翔(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一年級學生)
我們幾位對運輸頗有興趣的同學,恰好在洪伯邑老師的人文地理學通論(以下簡稱人地通)(註 1)湊成了一個小組:有捷運迷、也有便當管理局的擁護者(註 2)。甚至有位同學還趕在課前趕赴松山機場,只求一賭某知名國籍航空一號機起降。既然大家都是運輸迷,不如小組報告的主題就選個交通與人地通的交集吧!這幾位大一新鮮人便把就讀地理系的第一份期末報告訂題為:都市縫合的想像與現實——以南港專案鐵路地下化為例。

圖 1 松山車站(賴奕達/攝)
「都市縫合是不是個空集合呀?」
打著發展、前瞻的大旗,鐵路立體化在全臺遍地開花。政府常以「都市縫合」一詞作為政策口號:拆除鐵道以平衡兩側環境、消除隔閡使都市均衡發展……然而,「都市縫合」卻少見於學術領域(註 3)。我們不禁好奇,都市縫合是否真實存在?或僅為政府與地方人士空泛的想像?
參考有限的論文與政府文件後,我們將都市縫合定義為「都市斷裂的兩側由非均質走向(類)均質、 達到均衡發展的過程」。預期藉由彙整量化資料、訪談及現地實察,探討都市縫合是否真實存在、其對都市的作用,並挖掘鐵路地景在縫合過程中對地方感建構的意義。
幸運的是,在離臺大不遠的松山、南港,有個時間點恰好的鐵路地下化專案:西起基隆路、東至大坑溪的南港專案地下化路段(註 4)。此路段於2008年通車,資料既不難取得,又不至於難以看出地下化所帶來的改變。比起更久遠的臺北車站、萬板專案,或近期的臺中鐵路高架化,南港專案是個良好的研究對象。

圖 2 主要研究區範圍(陳子安/製圖)
「縫合是否存在?」
我們蒐集量化資料、繪製簡易的統計地圖,發現以往跨越鐵路的通道仍扮演交通節點的角色,也依舊是跨越兩側商業分布的廊帶;而人口與所得方面則無明顯的都市縫合效果。單就現有的證據,難以得到縫合真實存在的推論。

圖 3 各年度各里居民所得中位數面量圖(張淯翔/製圖)
我們也前往研究區實察,與在地居民、通勤者以及里長進行訪談。受訪者對鐵路地下化後都市縫合的想像有三大面向:都市進步的象徵、促進經濟發展、提升生活品質。然而,地下化車站使乘客需不斷上下樓層,降低了近用性;車站周圍的老建築,並無絲毫都更、再發展的跡象;新闢的線性綠廊不易進入,反而和舊鐵路一樣形成阻隔。縫合之想像與現實的落差,就此浮現。
「那地下化後還剩什麼?」
鐵路除了軌道、火車本身之外,鐵路附屬設施(如臺車、煤炭炭埕、倉庫等)對居民而言有更深的地方感 。居民更將鐵路附屬設施與南港的水泥工業、南松山的煤礦業作連結,使地方對鐵路地景產生另類的感知。「鐵路與地方的連結是否依然留下?」已非二元的是非題。
本文結合了課堂知識,為「都市縫合」作了初步的闡述,期許能引發更多的學術討論。究竟,都市真有縫合的必要嗎?又該如何縫合?

圖 4 課堂報告實況(張淯翔/攝)
關於都市縫合的更多內容,作者提供完整報告連結,與讀者分享:
陳子安、許硯博、賴奕達、風宣譽、張淯翔(2020)都市縫合的想像與現實——以南港專案鐵路地下化為例。臺大地理系人文地理學通論期末報告。
全文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B3wa_qj4urH5LBXcmGDZ50vK0Zbuv0EX/preview
感謝洪伯邑老師及本組助教徐碩的諸多指教與協助。
備註
註 1. 人文地理學通論是臺大地理系的大一必修課,同學之間大多簡稱「人地通」。討論課、實察及期末報告等團體活動是這門課最大的重點,若未好好把握,這門課的樂趣來源大概就是每周份量十足的預習閱讀了!
註 2. 便當管理局是鐵道迷對臺鐵的暱稱。鐵道迷時常對臺鐵的諸多問題侃侃而談,唯獨鐵路便當無從挑剔,故有被便當耽誤的臺鐵局一說。
註 3. 檢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僅有一篇論文將「都市縫合」列入題目、三篇列入關鍵詞;檢索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發現除臺鐵局發行之《臺鐵資料》外,無地理學期刊將「都市縫合」列入題目或關鍵詞;而將「都市縫合」直譯為 “urban sewing” 或 “city sewing” 時,亦無法在 Google 學術搜尋查到相關的期刊文章。
註 4. 完整的南港專案西起松山專案引道、東至七堵,包含了松山、南港的地下化路段與汐止、七堵的高架化路段,本文的研究範圍僅聚焦於地下化路段。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