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立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無人機改變了科學界研究各式議題的方式,使用無人機讓收集資料更加便利,舉凡監測地表變化、蒐集野生動植物資料、偵查盜獵行為到進行土地測繪,由於相對容易獲得與上手,無人機已經成為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近年來,隨著無人機越來越容易取得,無人機的用途也越來越廣泛,除了研究用途或軍事用途之外,也擴及到民用與商用領域,例如運輸物資、在疫情期間深圳也利用無人機協助消毒場館、屏東燈會也邀請無人機公司演出,無人機排出各種圖案,展示出屏東特色。

圖一:屏東燈會無人機燈光秀
(圖片來源:台灣首次!300架無人機空中燈光秀 台灣燈會驚艷國際 (pthg.gov.tw)

然而,無人機也有許多爭議。首先是隱私問題,由於無人機會紀錄下圖像,而被拍攝者的肖像權或是有心人士利用無人機進行偷拍都是需要處理的問題。再來是噪音汙染,無人機的引擎聲可能會降低居民的生活品質,若未來要擴大使用無人機,可能會造成無人機路徑沿線居民的困擾。

無人機的資安與使用者的操控技巧也是讓人們擔心的因素,有些人擔憂無人機會遭到駭客入侵,造成意外的損失或是資料外洩,產生資安問題;另外,若是操控者沒有妥善操作無人機,輕則可能導致無人機損傷或損毀,重則可能撞上建築甚至其他人,造成人員傷亡或更大的傷害。無人機路線的控管也是一大問題,例如倫敦蓋威克機場的無人機事件就導致機場難以運行,造成嚴重損失。

面對這些問題,政府也開始制定法規規範無人機的使用。在台灣,政府制定了《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針對無人機的規格、操作、適用地區及飛行作業訂定規則,也設置禁飛區以確保資安與人員安全。美國、歐盟與日本等地區也都有相關法源處理無人機可能帶來的影響與問題。

不過,目前大家多半關注現階段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卻很少考量到下一個世代對於無人機使用及規範的看法。因此,英國雷丁大學的教授與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合作進行”Everyday Drone Stories”計畫(作者譯:每日無人機故事),該計畫會與學校課程合作,向學生介紹無人機的操作方式、用途與相關法律,同時他們也希望能夠透過這些課程了解學生們對於無人機的看法與想像,課程中也會讓學生規劃無人機對於某地的用途、使用對象與可能影響,讓學生更認識無人機以及它的潛在影響。

圖二:”Everyday Drone Stories”(每日無人機故事)計畫網頁
(圖片來源:Royal Geographic Science: Everyday Drone Stories

無人機帶來了許多創新與便利,也有愈來愈多可能的用途,像是軍事方面、物流方面甚至是運輸,未來都有可能繼續發展,而無人機的使用也帶來許多問題,例如可能干擾野生動物或是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人憂心它的安全性,與此同時,研究者也開始關注不同世代對於無人機的認知及想像的差異。當無人機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時,也需要對策應對無人機造成的潛在風險。

 


參考資料:

無人機專區 –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 (caa.gov.tw)

台灣首次!300架無人機空中燈光秀 台灣燈會驚艷國際 (pthg.gov.tw)

Drones: forget flying taxis, here’s how to win public support and make them benefit cities (theconversation.com)

Drone superhighways and airports are coming – let’s make sure they don’t make life miserable (theconversation.com)

Flying futures: Engaging the views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on everyday life and futures with drones   – Geography Dir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