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陳立學(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學生)

今年9月18日發生在台東池上規模6.8的地震使花東縱谷多個鄉鎮受損嚴重,民宅倒塌、道路損毀,連火車都無法正常運行。在主震發生當下,筆者正在池上進行前一天規模6.4地震的地表破裂調查,在震央所在的台東縣池上鄉感受到了震度六強的晃動威力,身為一個正在進行地震相關研究的學生,我得以從第一人稱視角,觀察地震對災區當地造成的影響。

圖一:池上斷層沿線有許多位於地形邊坡上的破裂,因為斷層活動而發生傾斜、滑落的變形,上圖是其中一個例子。

即使是平時習慣於地震的東部人,也很難以平常心看待池上震度六強的地震。地震使得民宿受損、鐵道中斷,除了嚇走觀光客之外,餘震不斷也使得一些災情嚴重部落的在地人不敢回到滿目瘡痍的家中。池上的萬安村是我們在災後隔天的調查範圍之一,在觀察地表破壞的時候,時不時會遇到當地居民熱心指路。研究地震破裂的學生、還有住在斷層帶上的直接受災戶,雖然兩者角色看似天差地遠,但卻對這次的地震有著同樣的關心之情。

池上萬安國小旁邊的上坡路上,乾淨平整的柏油路在地震之後生出了嚴重的破裂,從山坡的坡腳一直延伸到萬安國小後山約800公尺長的路徑上,柏油路或擠壓或張裂,整條路面看來勢必需要重新鋪設了。當我在沿路紀錄這些柏油路上的新鮮裂縫時,附近一位阿伯騎車經過向我搭話。他表示自己從民國43年出生至今都住在這邊,從來沒遇過這麼大的地震。在他所知道的這幾十年間,也從未見過我們所在的這條馬路有過破裂。這條馬路在上上星期才重鋪過,現在就裂成這樣,他覺得滿可惜的。

圖二:萬安國小旁馬路的破裂情形,新鋪的柏油路因為構造活動而發生嚴重破損。

在萬安國小後方經營磚窯廠的先生熱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家「參觀」災損。他在主震發生當下正站在後院修東西,突然天搖地動,後院的水泥地就生出一條條裂痕,他所站的地面也因為擠壓而硬生生「長高」了數公分。除了自家滿目瘡痍之外,旁邊磚窯廠堆好的磚頭們也倒得亂七八糟。當我在他們家後院觀察著水泥地的裂縫時,屋內女主人料理早餐的聲音也因為廚房牆上的一條大裂縫而聽得格外清晰。

台東池上這邊上一次發生這樣顯著規模的地震,可能是1951年的池上地震。相對於世界上許多回歸週期動輒數千數萬年的孕震構造而言,這個區域在七十年間發生兩次顯著地震,是相當短的間隔時間。不過就連年紀接近七十的阿伯都不記得1951年的那起地震,讓我重新思考地震學家眼中的「短時間」和在地人的觀念應該有著很大的落差。除了本次調查到的萬安村之外,還有許多災情嚴重的部落,都有著位在池上斷層隆起的地形高區之邊坡上的共通點。對這些地方地表破裂的調查成果,想必能幫助學者為此斷層在地表的出露位置做出更精確的評估。但是斷層研究並不只是在解決科學上的問題,相對於我們這些坐在遠方辦公室內的研究者而言,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著的居民也會迫切地想要知道這些資訊,透過震後的實地調查,筆者得以再次認識到第一線科學與社會大眾接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