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毅(台大地理系博士後研究員)、徐進鈺(台大地理系教授)

邊界不僅劃定了國土範圍,也區分出核心和邊陲。然而,偏遠的邊境(borderland)卻不一定是邊陲(periphery);看似偏遠的邊境,也有可能在國家打造的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Accidental border: Kinma Island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這篇論文,試圖從金門和馬祖此身處海峽彼岸的邊界島嶼,分析國家如何透過邊界措施重新自我定位,以及在地的邊界實踐又如何可能反過來改變國家。

冷戰在全球劃定邊界,區分了朋友和敵人。一些偏遠地方因為這樣邊界的出現,驟然被推向世界政治的聚光燈下。諷剌的是,原本的近鄰可能在一夜之間成了敵人,而遙遠的陌生人反倒是朋友。不過,邊界的區分也未必總能如其所願。邊界好比基礎設施,既支持事物運作其上,但實際運作卻也可能出乎原本設計意料之外。一方面,邊界措施區分、監控與篩選跨境活動,改變人們交往互動,讓人持特定成見看待邊界另一邊的人們。這表示邊界措施不僅展演國家主權,也形塑民族共同體的想像。另一方面,邊界又不能完全被國家意圖壟斷,人們在邊界上日常的、即興的、意外的互動,可能對國家管控造成混淆、形成矛盾、甚至牽動著國家與民族的再造。

1949年國共內戰意外地在金馬諸島周邊形成了實際邊界(可參見林孝庭的「意外的國度」),這對島民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詳見宋怡明的「前線島嶼」)。這些研究指向東亞處於冷戰結構中,地緣政治因素向下穿透到地方日常生活。相對地,我們則從金馬案例,看到日常邊界實踐反向觸發地緣政治的鬆動與改變。冷戰期間,在金馬不僅有外部邊界隔絕共黨政權,同時也設有內部邊界與作為後方的台灣本島區隔。

圖1

金門的反登陸軌條砦

 

金馬的「雙重邊界」並沒有隨著兩岸軍事對峙轉為「單打雙不打」之例行砲擊操演而鬆弛,反而讓肩負「反攻大陸」大業的中華民國得以保存在高度軍事化的金馬雙重邊界內,讓台灣本島成為「例外」。此例外性構成了台灣在1960年代參與「新國際分工」、納入美、日廠商主導之全球商品鏈的空間基礎。此時,作為邊陲島嶼的金馬,其實是遷移後的中華民國展現合法性的空間核心。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席次並在國際政治取得絕對優勢,台灣內部也出現訴求重新認識台澎金馬現實的本土化運動。雖以台澎金馬之名,但金馬在本土化運動中卻顯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大陸改革開放後將對台貿易合法化,但台灣仍視為非法走私,這使得作為兩岸交易熱點的金馬陷入全島「罪犯化」的尷尬處境。金馬與台灣之間的內部邊界雖已逐漸撤除,但兩岸之間的邊界性質究竟屬於內部或外部的爭議則方興未艾。這表示,雖為邊陲島嶼但亦為國家空間核心的金馬,此時反而益加邊陲化了。

在此情境下,馬祖於2001年逕行與對岸馬尾簽訂「兩馬協議」,訴求兩岸全面正常交流、兩馬先行,並要求跨境交易「除罪化」。同時,金門亦傳有意與廈門協議。陸委會對此大為不滿,宣稱要將涉入的地方官員依法究辦。然而,此事件卻引發意想不到的變局。當大陸宣稱金馬為內部邊界之際,台灣發現若能將金馬視為例外,則透過作為例外的金馬邊界,反而可以在合法化的邊界實踐中展現兩岸邊界的外部屬性。金馬邊界可協商性的出現,反映中國改革開放尋求世界資本投入之際,台灣也獲得中介世界資本進入中國的獨特利基。不久之後,一系列的兩岸邊界協議漸次開展。

圖2

圖3

圖4

邊陲金馬分別成為冷戰前線、國家空間核心和兩岸連結的啟動者

 

變動中的金馬邊界凸顯了當國家利用內部/外部邊界尋求重新定位自身,邊陲島民的跨界行動不但模糊了朋友/敵人的區別,亦觸發了觀看邊界視角的改變,甚至進一步催生民族/國家的再造。有意思的是,金馬的去邊界化(合法化跨境貿易)是通過再邊界化(成為例外特區)來實現的。金馬的特殊化,以看似自相矛盾的方式支持了台澎金馬共同體的打造。為了回應地緣經濟浮現的新希望,儘管存在國家主權爭議,中國和台灣仍有可能重新想像彼此的連結,創造出靈活的邊界互動策略。金馬正是啟動此連結之關鍵所在。意料之外的邊界協議不僅支撐金馬島民的發展欲求,也重新定位台灣置身於世界的感覺,成為引領世界向作為資本主義新邊疆之中國拓殖的開拓者。不同於冷戰早已結束的普遍認識,冷戰一直圍繞著金馬邊界並延續到21世紀,直到意外邊界觸發了改變。

過往數十年間,金馬邊陲島嶼一直是各種邊界措施構思、測試、實行、修改、以及出乎這些操作意料之外的場所。不同的邊界裝配分別將金馬變成冷戰前線、國家空間核心、或兩岸關係連結的啟動者,雖然島嶼始終位於邊陲。我們認為任何空間形式的構成,無論是再領域化(re-territorializing)或再尺度化(re-scaling),都需要在邊界中打造。正是通過邊界,地緣政治的恐懼和地緣經濟的希望得以被感知、想像和體驗。以邊界為方法並不是要否定領域和尺度的空間意義,反而正是要將這些不同的空間面向及其相互作用聯繫起來。經由探究在意外邊界中交錯之領域、尺度及其日常實踐,我們認為可以重新認識民族和國家的打造及冷戰結構中的東亞。

 

Chu, L.-I., & Hsu, J.-Y. (2021). Accidental Border: Kinma Island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 Geopolitics, 1-21. doi:10.1080/14650045.2021.1919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