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註:本文為108學年度下學期洪伯邑老師與簡妤儒老師合授之〈食物、農業與社會〉課程成果。

許儷、曾明心、吳銀河(食物、農業與社會修課學生)

早餐店

部落女性星期天早晨在早餐店聚會,一邊聊天、一邊喝著保力達,開啟新的一天。他們喝酒的頻率就像是喝茶或喝手搖杯一樣,早已融入他們的日常。這張圖也顯示,不只是男性在喝酒,部落裡的女性也會聚集起來喝酒,這些酒有助於婦女們聯絡感情、維持關係。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港邊

離開早餐店後,我們來到港邊,遇到一些男性釣客,他們自嘲說是為了「躲老婆」才來到這裡。他們一邊釣魚,一邊和朋友飲酒、閒聊。他們也告訴我們,有些工人上工前會先喝保力達以提振精神。從談話中,我們發現酒的更多可能性,原住民飲酒不一定總是和酗酒、借酒澆愁等負面形象連結, 酒在部落裡其實扮演多元的功能。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街道

成堆的台啤箱子是南澳村路邊隨處可見的風景,足見酒已經成為部落生活的一部份。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雜貨店

那麼,部落的酒從何處取得呢?南澳鄉總共有三間雜貨店,這幾間店進貨的量大約就是居民們飲酒的量。相較於村裡的便利商店,雜貨店的酒較為便宜;另有一群高中生告訴我們,因為雜貨店不會查驗證件,所以他們平常都會來這裡買酒。部落居民飲酒習慣的養成,某程度是因為酒在部落裡價格低廉、容易取得。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街角

在住宅區的某處轉角,我們發現酒瓶堆積而成的垃圾堆,而這些大多為啤酒和保力達的空瓶。居民告訴我們,這大概是他們兩、三個禮拜飲用的量,對我們來說,這個飲用量十分驚人。由此我們發現,部落生活離不開酒,酒是很日常化的東西,居民們不一定非要到酒吧或餐廳暢飲,有時候關起門來就可以開始喝。若要了解部落居民的飲酒習慣如何產生與維繫,就必須深入到家戶裡面觀察、紀錄。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地卡拉 OK

看似做電腦維修或者其他用途的南澳一隅,隱蔽式的風格加上正門開在側面,不容易讓人聯想到這是家 KTV。在南澳,共有三家 KTV,其中有一家是老年人比較常去的,而這家則是年輕人聚集的地方。我們約莫晚上九點從低調的正門進去,櫃台與大廳空蕩沒有人煙,後面的牆上則陳列著酒瓶,令人印象深刻。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高中生與 KTV

一進去看見幾個在地高中正歡唱著,原來有別於我們對 KTV 的印象,這裡的KTV 是只有一間包廂,於是認識的、不認識的都聚在一起喝酒唱歌。搭配著投幣式的點歌系統,有一位妙齡女子背著腰包為我們送上一盒十元硬幣及一壺台灣啤酒,原來她是這裡的老闆娘,在待客的同時也用一副好歌喉與朋友們一起唱歌。就這樣幾個人配個幾支酒瓶,好不歡樂!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舉杯邀明月

在這家 KTV 裡面你看不到水與茶,酒就是他們的飲料。越接近深夜,就有越多年紀稍微比高中生大的年輕人來訪,大約 20 幾到 30 的他們有不一樣的嗓音,聲音裡多了一分沉穩,而當每個人將麥克風放下,大家就會自然而然地敬酒,表示謝謝你剛剛獻上了一首好歌曲,以「酒」和平地禮尚往來。

我們訪問了 40 歲的泰雅族原住民,他認為酒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亦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覺得卡拉 OK 就是喝酒的地方,而不喝酒的人有兩種:一是本身就不喜歡酒的味道,第二種就是認為自已比較高尚,因為宗教或是職業類別而不喝。在這裡我們看見了部分南澳的群體對於酒的想像,投幣式點播器、深情動人的歌嗓以及穿插其中的豪飲,是南澳消遣今宵的方式。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原民孩子的秘密基地—撞球間

看似平凡的撞球間,也成了年輕人聚集暢飲的舒壓小空間,「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地方的哦,所以不能講出去!」他們小聲笑道,於是我們很榮幸地成了少數的訪客。而保力達對她們來說只是開胃菜,她們熱情地將以水稀釋過後保力達遞上來,請我們嚐一嚐味道,其實蠻不錯的。在談笑之間發現地上亦有許多酒瓶空罐,可以想像平常她們來聚會時熱鬧的場景,後面設有撞球桌與排列整齊的球桿,一旁的牆壁上貼有社區撞球大賽的賽程與成績,還有風雲榜呢!這裡也是個年輕人交流喝酒的空間。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南澳的另一種聲音—宗教信仰

二伯母是虔誠的基督徒,平日也會參與教會活動,雖然在部落裡面酒被視為不可或缺的日常,但基於教會立場信仰,二伯母覺得要給人榜樣,且自己也認為酒喝過量影響到生活這點是需要被提醒的,但強調酒本身對身體是沒什麼壞處,她感嘆地說道:「酒不會去害人,是我們自己要控制。」對於這幾年年輕人把酒當一般的茶一樣喝,教會這邊也會適時勸導。喝酒是可以喝出品格來,也是一種國際禮儀,但我們不隨便喝,可以在朋友在家裡品嚐,也能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聯繫,且可以用酒講很多很多故事。可以看出來在南澳,對於酒的角色在不同年齡層之間有不同詮釋,但大家的共識皆為「酒能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穿梭了不同面貌的南澳,了解到「酒」在南澳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早上出門前一杯提神,回家後一杯紓壓,晚上再一杯解愁。雖然酒在不同人與不同年齡層之間,扮演不同角色與意義,不過當談到酒的時候,他們都能侃侃而談,酒在他們口中不再像是一種物品一種食物而已,像在討論一個活生生的朋友一樣,可以很透徹的感覺到這整個社會組織可以藉由酒來串起一個精采的故事。

 

其他〈食物、農業與社會〉課程成果

部落的孩子,尋根的旅途

部落的「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