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豊傑(現為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二學生)
亞馬遜地區近年由於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經歷了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大大的改變了雨林原始地貌,而亞馬遜熱帶雨林作為許多物種的棲地,大範圍的森林更是被譽為「地球之肺」,此一現象不容輕視。
由於SAR影像對於地表改變非常敏感,利用這一特性我們可以比較兩幅SAR影像的干涉同調性(Interferometric coherence)。一般而言,在森林、水體等散射訊號不佳的地方同調性都會較低;在都市、裸露地等因為反射訊號較強,同調性則會較高。我們利用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的Senitinel-1A,B衛星資料進行將近一年的干涉同調性的觀察(如影片一),而從選定的紅色方塊的區域繪製成亞馬遜森林開發時間序列圖(圖二),觀察其同調性隨時間的變化。由於觀察地區地表組成相對單純,因此將此干涉同調性定義為植被覆蓋程度(Vegetation level),同調性高則代表植被覆蓋程度低;同調性低則表示植被覆蓋程度低。結果顯示,此地區在二月至五月期間植被覆蓋程度仍高、五月至八月時顯著降低、最後在八月至十二月時恢復少許,我們可以透過這個趨勢進行以下初步的推論:

圖二 、亞馬遜森林開發時間序列圖
- 二月至五月:此地區原是原生雨林,樹冠非常茂密,植被覆蓋程度非常高
- 五月至八月:此地開始伐林為將來種植經濟作物做準備,因此逐漸從茂密的樹冠層變成裸露地
- 八月至十二月:此地開始種植某經濟作物,使植被覆蓋程度提升,但因其樹冠不如雨林茂密,所以植被覆蓋程度仍不如二月至五月
SAR 影像: Sentinel-1A,B (55幅)
干涉影像對: 54對
影像時間跨距: 20170202~20171229
參考文獻:
https://www.bbc.com/news/world-latin-america-5934177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