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視角下永續發展的教與學/陳盈璇
今年的年會以永續未來作為主軸,第二場專題演講也回應年會主題,邀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CHANG Chew Hung 教授與我們分享人文地理的思維如何與自然地理、資訊與技術對話,協力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藉由分享研究歷程與心得,教授帶領我們逐步理解永續發展如何可能,以及這些思維如何透過教育傳遞與延續。
今年的年會以永續未來作為主軸,第二場專題演講也回應年會主題,邀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CHANG Chew Hung 教授與我們分享人文地理的思維如何與自然地理、資訊與技術對話,協力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藉由分享研究歷程與心得,教授帶領我們逐步理解永續發展如何可能,以及這些思維如何透過教育傳遞與延續。
過去地形學論壇往往被放到地質學的研討會當中,比較沒有機會能夠獨立主持。此次地質學會特別藉由地理學年會,邀請國內各大學者一同專就地形學的最新發展,除了探討近年來國際上重要的研究議題,也匯集各大學地形學教學的先驅,發表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工作上遇到的挑戰,以及對臺灣當前教學現況的看法。
本年度地理學聯合學術研討會最後一場圓桌論壇由五位博士班在學學生分享留學台灣經驗及走在學術研究路上所見的風景。論壇由師大地理系助理教授Mucahid M. Bayrak主持,與談的五位博士生分別就讀台大、台師大地理所,來自荷蘭、印尼和越南。
如何將雷達遙測技術引進於地理學界與地理學關注之環境問題,則是本論壇的出發點。本場講座除了遙測概念與雷達衛星相關研究的介紹外,講者們也分享許多過去使用SAR與InSAR影像的經驗及心得,期望不僅可以引起大家對雷達衛星的好奇,也能透過案例分享,讓有興趣學習者在鑽研的路上更加順利。
在國外廣受歡迎的「台灣飲料」珍珠奶茶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何在台灣市場不大的水耕蔬菜,能在泰國成為品質標榜並占有高市佔率?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文化,究竟又是因為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才被形塑成這樣?或許實際上的「台灣味」,跟我們原本想像的「在地」比起來,更為複雜、也更為多元。
對許多作者而言,文章從投稿至刊登往往是個漫長的過程,若能謹慎選擇適當的期刊、熟悉投稿流程,甚至學習審稿期間修改文章、回覆的小技巧,必定能夠大大幫助投稿人。本次人文地理學術寫作工作坊由三位期刊主編進行對談,與談人有《中國地理學會會刊》主編洪伯邑、《地理學報》主編莊振義、《人社東華》主編林潤華。三位主編先簡介各自刊物,再以主編的視角為聽眾解答學術寫作投稿時常見的十個問題。
「自然地理與環境觀測的學術寫作」工作坊由台大地理系黃倬英教授主持。黃倬英教授的專長跨足自然地理與遙測學,兩者的寫作方法有些相似,故以「自然地理的科技寫作」為題,分享自然地理與環境觀測的寫作技巧,以及如何「包裝」學術文章,引起期刊審稿人的興趣。
基於本屆研討會多元且深度的議題探討,本會刊團隊決定推出特別系列專題。會中的學術討論與啟發不應只侷限於教授、學者與學生,更應該走出學術的象牙塔面向群眾,使未能參加會議的民眾可以進一步了解論壇、演講及工作坊聚焦的議題,探究社會政策的實踐並兼顧寫作的公共性。
「立正——敬禮——」帶著值星帶及警帽的實習幹部,領著全班面向教室正前方前來上課的老師發號施令。「肅坐——」隨著下一聲指令,全班整齊劃一地輕踏地面,「碰!」地一聲迴盪整間教室。「我當時真的嚇壞了,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因為我根本沒當過兵,到底要怎麼敬禮?還是……我應該要說平身什麼的嗎?」林貝珊回憶入職後,第一次在中央警察大學大學部上課時的心情,慌張的氛圍歷歷在目。這是中央警察大學大學部的上課日常;但對於剛進入警察大學任教,且從來沒有接觸過軍警體系的林貝珊而言,卻是一發深深烙印在腦海中的震撼彈。
豆包是我來台灣以前毋捌食過的食物,若無,我一直真好玄,伊到底對佗位來的?所以,咱今仔日愛離開教室,追蹤嬰嬰歪歪的路頭。咱今仔日欲討論的內容,攏齊是黃豆佇台灣的生產過程,我有聽人講,一樣米飼百樣人,若無,應該講,百樣黃豆飼百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