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省思城市規劃與治理議題/游尚儒
一路走來,我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中汲取多元而不斷創新的專業知識,也從基層開始歷練,在不同的政府部門中累積城市規劃與公共建設的實務經驗,反覆思索城市未來應該是什麼樣貌,徜徉在地理學的無盡想像之中。
一路走來,我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中汲取多元而不斷創新的專業知識,也從基層開始歷練,在不同的政府部門中累積城市規劃與公共建設的實務經驗,反覆思索城市未來應該是什麼樣貌,徜徉在地理學的無盡想像之中。
我以「跟著行動中的咖啡農」為方法,跟著咖啡農一起種咖啡、做咖啡,並且記錄咖啡在魚池如何經眾人之力逐漸成為一個產業的過程。希望透過魚池咖啡的案例為近十幾年來台灣咖啡種植現象提出歸納整理以及可能的解釋,同時也能反映出農村經濟變遷的片段,以及片段中更加複雜的互動關係。
晚近的量體政治,對於海洋水下的物種、物質性以及動態性,幾乎沒有任何關注。更遑論海洋哺乳類生物依賴的溝通方式:聲音。雖然國家以及企業都嘗試使用各種「科學的」方式,控制海洋水下資源以及動物,然而海洋生物為具有多重感受的生物,他們的生活世界,並無法被透過實驗室科學知識的「資料」、「數字」來重現。
我們從整體人口與商家、機構的分布狀況,計算整體可近性評估,觀察資源供需的缺口;進而到同質性商家的競爭關係,區分出目標商家的優勢與劣勢區域,從競爭的觀點,提供企業展店或是經營的考量。此資料服務平台能讓企業在各個分店擬定不同的營運、發展策略,使企業能達到利益最大化,同時民眾也能更有效且便利的獲得服務,創造供需雙方雙贏的局面。
我們以台北市為研究區,搭配各項生活服務設施點位以及人口與社會統計等資料,評估研究區內不同生活面向之供需分布,計算潛在需求分布,整合互動式地圖平台來呈現各類型的空間分布,找到資源供給的缺口,可提供政府或企業商家選址服務的依據,改善社區防疫資源的可近性。
紐約時報做出了一份特別的分析,他們利用衛星所拍攝的美國地景影像和顏色,找出與2016大選的關聯。這樣的分析可以更精確的表現出選舉結果在不同地方所展現出來的差異,美國的選舉地圖不再需要是由紅色的共和黨與藍色的民主黨組成,而是綠色、灰色和土色混合在一起的光譜。
穿梭了不同面貌的南澳,了解到「酒」在南澳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早上出門前一杯提神,回家後一杯紓壓,晚上再一杯解愁。雖然酒在不同人與不同年齡層之間,扮演不同角色與意義,不過當談到酒的時候,他們都能侃侃而談,酒在他們口中不再像是一種物品一種食物而已,像在討論一個活生生的朋友一樣。
當談起「部落的一餐」時,我們會想到什麼?我們在哪裡、和誰、又吃了些什麼?在南澳、碧侯與金岳部落的田野調查當中,我們藉由影像與訪談搜集相關資料,摸索著把這些問題串起的方法。我們了解到:食物其實不只是用時空、種類來進行分門別類的「物」而已,而是具備更深層的意涵。
黃宗儀的最新著作《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為中國發展裡的文化現象提供了情感政治的視角,跳脫過去將文化視為國族和地方身分本質的思維,以情感政治處理政治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現象。《中港新感覺》展現了中國快速發展裡地緣關係變化和身分協商的關係。此處的地緣關係不只是指中港之間,同時也是指中國國內城鄉之間。全書收錄九篇專章研究作品,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討論「中國崛起」如何影響中國國內乃至兩岸三地的發展敍事,又如何反映在身分協商的部分。
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各國陸陸續續都開始採取封城措施,以防止疫情不斷擴散。人們在國家命令下被迫待在家中,減少外出的機會,事實上也產生空氣品質變好、動物回歸城市與鄉村、海水變清澈等正面的環境回應,這樣的現象反映出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多麽的大。而當人類因疫情而不再進出森林,森林大火的事件也肯定減少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