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儒(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網站小編)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已超過一年,造成的傷痛與損失難以估計。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最早的數例COVID-19病例都可以連結到中國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而這個市場是以野生動物肉類交易著稱,據說可以在市場中看到蝙蝠、鼬獾等容易散播冠狀病毒的各類野味對外出售。隨著可能以動物途徑傳播的疫情發生之後,野生動物的消費與食用習慣就變成公共衛生的討論焦點之一。

有些團體建議完全禁止野生動物肉類交易,而中國在疫情爆發後的2月就隨即頒布了相關禁令。這樣的論述也凸顯了人與自然日益緊張的關係,並使公共衛生與自然環境產生連結,於是綠色恢復(green recovery)計畫便應運而生,試圖將保護環境的目標放到後疫情時代的社會振興方案之中。

禁止野生動物肉類交易看似可以避免像是COVID-19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但來自Geography Direction的一篇文章指出,代替野生動物肉類來源的動物養殖業(animals agriculture),卻可能對環境與公共衛生帶來更負面的影響。雖然野生動物交易導致環境破壞與生物多樣性減少,更可能帶來新興傳染疾病,但規模化的動物養殖似乎在這些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者Hollie Booth首先回顧了一些有關野生動物交易的背景,野生動物交易雖然可以連結至伊波拉病毒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等最近幾個幾乎最為可怕的疾病,但實際上土地利用變遷才是人畜共通疾病的最大來源,超過半數的人畜傳染疾病來自於農業擴張及集約化所帶來的問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會加速疾病蔓延,而集約的動物養殖業則是造成大規模流行的有利因素,禽流感與非洲豬瘟等疾病的廣泛傳播就已是現代畜牧業面臨的難題之一。

即是野生動物交易被廣泛大眾認為是不好的,也仍有幾個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環境管理的成功案例,像是澳洲的鹹水鱷與英國的野鹿等。全球大約有3000個物種受到狩獵與捕魚等與野生動物肉品交易相關的人類行為影響,相較之下,超過13000個物種受到來自農業土地使用與土地衰退的影響,為了支應更多的農業與肉類生產需求,受影響的物種只會越來越多。

(Photo by Gene Gallin on Unsplash)

若我們只將公共衛生風險歸咎於野生動物肉品交易而貿然禁止交易,將有更多的肉類需求轉移到畜牧業中,人類不僅需要多達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來養殖動物以達成需求,在土地擴張、砍伐森林的同時也會出現更多我們沒有經歷過的新興疾病、導致更多物種的存亡陷入危機,更可能使發展中國家的蛋白質營養攝取不足,造成更大規模的公衛危機。像是中國在實施野生動物交易禁令後,就有報導指出養殖野味的農民生活因此陷入危機。

最後作者在結論中說明,在考慮疫情後的綠色恢復計畫時,需要更廣泛的檢視全球食物系統的模樣及可能造成的影響。要同時增進環境及人類公共衛生的福祉需要改變所有人所食用及生產的食物,而非針對特定吃野味、交易野生動物的族群下手。透過以風險為基礎的野生動物交易監管機制及農業部門的改變,才能使更多野生動物免於受到威脅,人類也能夠預防下一次的疫情大流行。

 

本文主要參考自

We need a green recovery after COVID-19, but banning wildlife trade could do more harm than good

更多每週焦點專欄

如何區分都市、郊區和鄉村?

從疫情窺見人地關係:印度封城措施有助於減少森林大火

美國的「衛星」政治光譜,是灰與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