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註:本文轉載自科技部人文司《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因文章篇幅較長,分為上下兩篇。

溫在弘(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杜承軒(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生)

一、前言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席捲全球,口罩成為人民的必備防護物資。在疫情爆發初期時,全台口罩曾「一罩難求」,即使政府介入口罩販售市場並以實名制配給定額口罩給全國民眾,國內許多地方卻仍面臨口罩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中央健康保險署,2020)。例如,有些藥局在開店營業前,門口即大排長龍,口罩在開店不到一小時內便銷售一空,同時,卻也有地區的藥局幾乎每日都有剩餘口罩。雖然口罩地圖提供了近即時的物資資訊,卻仍無法治本解決口罩資源在空間中分配不均的問題,反映出社會中需求與供給並無達到平衡的現況(中央健康保險署,2020)。最有效率的口罩配置不僅是確保民眾都能買的到,同時更要能讓民眾在最小的移動距離下獲得物資,是防疫時期的重要考量。尤其當國內疫情趨緩,但病毒仍可能存在於環境,民眾需面臨如何調適後疫情時代的生活。當防疫的各種防護成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社區資源的有效分配也更顯得重要。例如,在供給面上,醫院、診所、藥局與特定商店的空間分布代表民眾對醫療及民生用品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不同類型或年齡層人口的空間數量分布則隱含了社會中不同族群的需求,例如,白天與夜間人口能反映出各地通勤與居住情況、老年人口則往往是區域中較為脆弱或風險高的族群。若能在疫情期間,掌握與平衡社會資源的需求和供給分布,將能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人民的感染風險,並有助於推動友善的防疫新生活。

因此,我們針對防疫期間高風險族群的照護資源可近性為探討面向,提出建構「防疫照護與社區資源的地理資訊平台」的研究構想,以「提高社區資源分配效率」與「最小化移動成本」為目標,以期打造後疫情時代下更智慧與便利的資訊服務環境。在這次COVID-19疫情期間,口罩成為民眾自我防護的重要防疫資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提供「口‍罩供‍需資‍訊平‍台」,彙整藥局口罩相關資源,民間社群亦建立「藥局口罩採購地圖」彙整各大健保藥局的即時口罩物資數量與分布(中央健康保險署,2020)。不過,本研究預期在空間單位與資源項目上,建立更細緻的社區資源供需平台,從了解「高風險的脆弱人口與社區資源在哪裡」開始,我們整合需求端與供給端的空間分布,包括:建立不同醫療與社區資源的服務範圍作為資源供給區域,並以人口與社會特徵資料作為需求指標,建立連結供需端的地理資料庫。進而透過社區尺度的地理圖資,開發線上即時的空間分析功能,提供更高解析度的資訊服務,包括評估社區資源可近的區位特性,並針對社區需求狀況提供決策服務。此成果也可進一步在生活層面上作更廣泛的應用,透過多種主題資料的整合與交叉分析,針對特定需求服務類型的商家與人口族群提供區位分析與選址服務,進而開發後疫情時代下的產業商機。

二、防疫照護與社區資源的地理資訊平台架構

我們以台北市為研究區,搭配各項生活服務設施點位以及人口與社會統計等資料,評估研究區內不同生活面向之供需分布,計算潛在需求分布,整合互動式地圖平台來呈現各類型的空間分布,找到資源供給的缺口,可提供政府或企業商家選址服務的依據,改善社區防疫資源的可近性。

2.1 資料項目

我們首先建立防疫照護與社區資源地理資料庫,資料項目如表1,能將資料屬性分成代表服務供給的點資料,以及作為需求面向的人口社會與土地分區資料。這些資料區能應用在「人口及照護供需基礎地圖」及「社區資源可近性地圖」兩大面向。該平台的「供需基礎地圖」以全台北市為範圍、村里為地理單位,呈現人口概況,並透過地圖服務,可呈現城市裡不同風險人口的分布與需求,了解整個城市防疫照護或檢疫資源供需的概況;「社區資源地圖」則針對高解析度的資料,以單一社區為示範區進行調査,理解社區內小尺度的移動障礙,能提供更高解析度的服務。進一步使用最小統計區人口統計進行套疊,以25 x 25公尺的網格推算商家或醫療機構可近性,呈現社區尺度的資訊。

表1:防疫照護與社區資源的地理資料項目與格式(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們進一步整合這兩種不同空間尺度的優勢(圖1),包括:利用全台北市供需地圖,呈現出整體的服務分布概況;利用社區資源可近性地圖,提供細緻商家資訊及更小尺度的可近性計算,建立台北市詳細且細緻的可近性地圖。進一步透過開放街圖、土地利用分區、人口社福統計等基礎圖資,能進一步將應用推及至生活各個層面,並以網格為空間單元進行整合、交叉分析,考慮地理鄰近因素與特徵,建立全台北市的可近性地圖,檢視潛在的需求區。評估資源供需的各項可近指標於下節所述。

圖1:兩種不同空間尺度的地理資訊(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2.2 指標計算:照護資源的地理可近性、競爭強度與優勢指數

我們將照護資源供需的程度,提供三個面向來檢視,包括:地理可近性、競爭強度與優勢程度。圖2是以某連鎖藥局為例,整合人口與藥局的地理分布,利用空間分析方法呈現出整體的服務可及範圍。因此,透過平台提供的即時查詢,使用者可選定某項機構類別做為「服務供給點」(例如:藥局或照護機構等),以及選擇目標客群為一般民眾或是高風險族群當作「服務需求人口」,且可定義服務提供的範圍以及民眾願意到此類機構的移動距離,並依照使用者的需求設定合適的分析尺度。我們利用Luo等人提出的醫療照護可近性評估方式,計算使用者選定所在地區資源供需的地理可近性,來代表使用者獲取到服務的便利程度(Luo, W., & Qi, Y., 2009)。簡言之,在地理可近性方面,我們設計的服務平台將目標受眾分為一般民眾,或行動不便的長者、兒童等脆弱人口,透過可近性評估能因不同的目標客群而調整,針對特定目標族群到各項防疫照護資源的便利程度。

圖2:某連鎖藥局的地理可近性評估(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競爭強度及優勢指數則是以服務供給端的觀點,從商業經營的角度,提供企業能夠考量不同分店競爭狀況,能夠再搭配自身營業情形來選擇經營策略。該平台提供使用者選擇目標機構(商家),以及與其競爭機構、商家,並計算在空間上的競爭關係,其中我們定義「競爭強度」,亦即表示每個目標機構在服務區域內有多少同業機構作為威脅,數值大則表示競爭強度越大。競爭強度可觀察供給端的產業關係,而「優勢指數」則同時整合供給端與需求端兩者,分別計算目標機構和同業機構之可近性分數,評估目標機構的優勢指數。若在某地區的優勢指數為正,表示在此地區,目標機構較同業機構對民眾的易達程度更佳,更具有優勢。反之若優勢指數為負,則代表此區域較缺乏目標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則可能是企業拓點的建議區域(圖3)。

圖3:某連鎖藥局的競爭強度與優勢指數分布(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2.3 整合互動地圖平台

透過整合照護資源各項指標計算以及互動式地圖平台,使用者可以透過這個地理資訊服務平台,不僅能獲得細節台北市社區生活服務的資訊,亦能透過網路服務手動操作空間統計之分析,讓一般民眾可以理解附近生活機能與照護資源的方便程度,也進一步透過商業選址來理解台北市社區資源之供需分布及相關產業競爭情形(圖4)。

圖4:建立社區照護服務的可近性地圖(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繼續閱讀

防疫物資在哪裡?建立「防疫照護與社區資源的地理資訊平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