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騰騰的第66期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研究論文上線囉!本期一共有兩篇研究論文及一篇書評,其中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生曹善閔投稿之〈另類經濟在台灣社會中的實踐:以台南仕安社區合作社為例〉是由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創作獎所改寫的論文,歡迎科技部大專生計畫得獎論文投稿中國地理學會會刊!

本期會刊也收錄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陳英任助理教授撰寫之〈泰雅族重新「編織」的文化復振與跨區傳承〉及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候選人胡俊佳撰寫之〈中國因素與中港地緣政治的情感轉向:評黃宗儀《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以下是各篇文章的摘要及全文連結:

 

泰雅族重新「編織」的文化復振與跨區傳承

(Re) Weaving: th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f Atayal Cross-Regional Inheritance in Fuxing District of Taoyuan City

陳英任(Yin-Jen Chen)

關鍵字:泰雅族編織 ; 跨區傳承 ; 空間社會關係 ; 文化協商 ; 族群認同

編織是原住民族口傳之傳統技藝,從殖民時期禁止後衰微,雖隨著原住民族運動帶動其文化復振,但在過程中遭遇主流市場經濟及文化衝擊,特別是鄰近都會區之泰雅族編織文化更面臨傳承之難題。桃園復興區因族群遷徙及地理位置成為泰雅族北部重要的文化交流與通婚之重要節點。本文從泰雅族傳統慣習為底蘊來探討桃園復興區編織工作者技藝傳習、跨區域傳承及文化傳承之認同轉換與協商歷程,運用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獲知編織經由「家傳慣習」、「親友邀請」、「私下授徒」、「開班授課」等方式傳承。研究呈現編織技藝從族人傳統地域性之家傳社會結構經由跨區域之傳承與交流而形成之空間社會關係,居間之文化協商以及認同的文化共同體重構之地理經驗。在當代原住民族文化復振中,這些社會關係的空間再組織亦豐富了原住民族文化復振之社群認同意涵。

全文連結由此去

 

另類經濟在台灣社會中的實踐:以台南仕安社區合作社為例

The Practice of Alternative Economy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Shih An Community Cooperatives

曹善閔(Shan-Min Tsao)

關鍵字:另類經濟 ; 社區經濟 ; 道德經濟 ; 社區營造 ; 社會資本

資本主義在全球化的帶動下雖然加速了資本的流通,但也同時挾帶著社會不公以及環境生態的破壞,因此另類經濟的出現即是試圖在主流經濟中找尋其他經濟模式的可能性,例如合作社經濟、小農市集、公平貿易、社區發展等替代方案。本研究聚焦於台灣另類經濟的發展,探討社區經濟在政府、社區居民、專業人士的推動下,如何展開有別於強調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的空間場域。透過個案的研究,分析人際關係中的團結力以及人內心的道德感知,如何作為社區經濟的原動力,創造一個具有彈性並強調公平參與、創造公共財的經濟模式,並點出其在現今台灣社會中的問題以及侷限性,供未來在政策上、實務上之參考。

全文連結由此去

 

中國因素與中港地緣政治的情感轉向:評黃宗儀《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

The China Factor and the Emotional Turn in Sino-Hong Kong Geopolitical Relationship: Book Review of Tsung-Yi Huang’s Happiness and Distress in China and Hong Kong: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in Developmentalism

胡俊佳(Chun-Kai Woo)

黃宗儀的最新著作《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為中國發展裡的文化現象提供了情感政治的視角,跳脫過去將文化視為國族和地方身分本質的思維,以情感政治處理政治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現象。《中港新感覺》展現了中國快速發展裡地緣關係變化和身分協商的關係。此處的地緣關係不只是指中港之間,同時也是指中國國內城鄉之間。全書收錄九篇專章研究作品,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討論「中國崛起」如何影響中國國內乃至兩岸三地的發展敍事,又如何反映在身分協商的部分。

全文連結由此去

會刊網站文章連結由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