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新秀:新進地理相關學科研究人員之介紹
- 學生獲獎論文:有關地理學及相關學科辦理之研討會學生獲獎論文
我在高中時讀了奎曼的暢銷著作「多多鳥之歌:滅絕年代的島嶼生物地理誌」,因而開始對生物地理、生態演化領域產生濃厚興趣。現在的研究領域為生物族群親緣地理學以及演化,在過去十年間以鯨豚為主要研究對象。由於族群結構的形成經常被視為生物種化的徵兆,因此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海域的小型鯨類的族群遺傳結構、基因多樣性、以及歷史族群動態,希望未來能夠利用最新的基因定序技術,更進一步解析不同物種、不同族群的鯨豚適應環境的遺傳機制和演化歷史。
我的學術訓練以社會與文化地理學為主,多數研究主題比較偏向日常生活的地理學,先前曾研究食物與跨國移動的議題,也探究來自台灣的珍珠奶茶如何從族裔食物成為英國的流行飲料,討論茶飲消費與空間的轉變,這些關於飲食文化移動與實踐的食物地理學討論,不管是「進來」台灣或從台灣「出去」,都圍繞著不同尺度的空間生產與物質文化。
前陣子網路上流行一個小遊戲,讓人猜猜自己列出的十項工作裡,有哪一項是沒有做過的。有這麼多人曾經至少做過九項以上工作,在過去可能很難想像。然而,不同工作的重疊、轉換和跨越,似乎已成為當前這個時代的鮮明特徵。原本人們的生涯發展,可以區分為求學受教的第一人生、工作就業的第二人生和退休尋回自我的第三人生;但對於斜槓世代來說,這種階段區分大概已經不再有意義。斜槓世代的人生是多重折疊的,他們在多樣工作中發現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在跨越工作與求學界限的多工遞換中,拓展自我的極限可能。
2009年無心插柳的閒暇活動,開啟了我從文學轉向地理的學術探險之路。適逢中科四期和國光石化等環境衝突四起,台灣抗爭運動風起雲湧。我與社大同學利用工作閒暇上街聲援,參加公民團體發起的在地社區訪調。這些公民參與經驗遂成了我攻讀地理系的觸媒和養分。
我曾在空間資訊產業工作數年,後來回台大地理所就讀博士班,研究領域轉為空間經濟與國際經濟理論,期待能將產業聚集與國際貿易背後的微觀機制理論化。今後希望能結合貿易數據與空間資料,透過理論建模與計量分析,發展政策評估的量化工具,關注包括全球價值鏈變化與氣候變遷經濟等議題。
博士學位、碩士學位與學士學位都在地理學系拿到,並且在地理系任教的我,反思著怎麼確保這篇短文呈現地理「新聲」,而非地理「老人言」。很榮幸可以留在地理系任教,延續我對於環境議題的熱情;也希望這份熱情,可以傳承給地理系的學弟妹們。
碩班畢業後進入旅遊產業,因緣際會接觸到同志觀光。台灣號稱「亞洲同志燈塔」,吸引各國 LGBTQ 人士爭相朝聖拜訪;但為何泰國曼谷反而成為吸引台灣男同志大規模、反覆造訪並且密集參與各式性活動之地?這份好奇牽引我從業界跨回學界,一頭栽入「性地理學」(geographies of sexualities)的世界。
一路走來,我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中汲取多元而不斷創新的專業知識,也從基層開始歷練,在不同的政府部門中累積城市規劃與公共建設的實務經驗,反覆思索城市未來應該是什麼樣貌,徜徉在地理學的無盡想像之中。
當今數位轉向的都市治理風潮下,不僅僅是公部門期待透過地理數據來推動「城市智慧化」,像OSM這樣的一群公民圖客們,也期待透過「群眾智慧」來建立起屬於公眾的地圖,讓地理資訊不僅僅能被近用,連帶其建置過程也能夠被開放給群眾參與。本文針對貢獻資料的時空分布進行統計,並對公部門和社群成員進行訪談加以分析,從分析結果中即可窺見,「智慧」一詞在兩者的不同脈絡下,所反映出的都市觀點及運作機制亦有所不同。
在公部門或企業積極推動各種科技感測技術,期待能將城市數據轉化為治理工具的同時,民間社會也有著一股力量,希望透過群眾的智慧,建立起一個開放的地理資訊平臺,讓任何人都能夠貢獻和取用當中的地理資訊,這就是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所在進行的努力。透過類似維基百科的開放式編輯架構,OSM讓一般民眾也能透過簡易的編輯工具,參與過去往往只能由專家主導的地圖繪製工作,而這樣的行動也被稱之為「自願式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