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獲獎論文

有關地理學及相關學科辦理之研討會學生獲獎論文

發展智慧城市的多元面向:交織公民圖客的在地觀點 ─以臺灣開放街圖社群為例(下)/游博翔

2020-09-23T15:07:35+08:002020-09-23|Categories: 學生獲獎論文|Tags: , , , , |

當今數位轉向的都市治理風潮下,不僅僅是公部門期待透過地理數據來推動「城市智慧化」,像OSM這樣的一群公民圖客們,也期待透過「群眾智慧」來建立起屬於公眾的地圖,讓地理資訊不僅僅能被近用,連帶其建置過程也能夠被開放給群眾參與。本文針對貢獻資料的時空分布進行統計,並對公部門和社群成員進行訪談加以分析,從分析結果中即可窺見,「智慧」一詞在兩者的不同脈絡下,所反映出的都市觀點及運作機制亦有所不同。

發展智慧城市的多元面向:交織公民圖客的在地觀點 ─以臺灣開放街圖社群為例(上)/游博翔

2020-09-23T15:07:14+08:002020-09-23|Categories: 學生獲獎論文|Tags: , , , , |

在公部門或企業積極推動各種科技感測技術,期待能將城市數據轉化為治理工具的同時,民間社會也有著一股力量,希望透過群眾的智慧,建立起一個開放的地理資訊平臺,讓任何人都能夠貢獻和取用當中的地理資訊,這就是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所在進行的努力。透過類似維基百科的開放式編輯架構,OSM讓一般民眾也能透過簡易的編輯工具,參與過去往往只能由專家主導的地圖繪製工作,而這樣的行動也被稱之為「自願式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

再現與體現:台北市小劇場與都市地景的共構/賴峻祥

2020-09-09T23:06:06+08:002020-09-09|Categories: 學生獲獎論文|Tags: , , , , , |

《再現與體現:台北市小劇場與都市地景的共構》本篇研究旨在瞄準小劇場於建構都市地景要素的過程。以地景作為分析對象,並加入小劇場的特徵和新形式,分為兩個切入點探討這個動態的過程:再現(representation)與體現(embodiment)。並分析兩個切入途徑裡所處理的歷史、文化、人地互動,將抽象的感覺轉為具有探討價值的議題,最後翻轉並重述都市地景的意義與價值,帶給讀者一個不同面向的「台北感」。

鹿港木工岫(siū):家族企業頭家與木工師傅的關係生產/王麒愷

2020-09-09T23:04:49+08:002020-02-03|Categories: 學生獲獎論文|Tags: , , , , , , , , , |

有一次我來到大街上一家已經歇業的家具行中訪談,問及頭家,為什麼鹿港這座濱海的城鎮過去會發展出如此蓬勃的木工產業,伊對我講了這段話: 「鹿港喔,遮自古以來就是一个木工岫(siū)……。」 岫(siū),在臺語字面上有著風水福地、發源地之意,「木工岫(siū)」這個常民的空間觀,是地方業者用來解釋、以及認同本地產業的方式,若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理解岫(siū),或許「區位」是個可以類比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