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說書
新近出版之地理相關學術及科普書籍之介紹及推廣
新近出版之地理相關學術及科普書籍之介紹及推廣
今年四月出版的專書是在去年全球疫情急速升溫的二月底定稿送審,儘管這本書並非聚焦在COVID-19的社會經濟研究,但其研究的焦點是那些本該成長在充滿展望與祝福中但卻淪於拮据不安的孩童與青年─而這些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種種鮮明而立體的侷促與焦慮在疫情嚴峻的當下更顯凝重。
「你是如何、何時以及為何把自己從自然科學家轉為人文學者?」這不是一本科普書,更不是一本教科書;這是一個生長在獨特時空脈絡的人們、不論其在今日學術分工中的地位為何、不停追問自己是誰、又該往那裡去的故事,同時也是個不安於室、為尋求最多的知識刺激、不惜顛沛流離之學者的生命故事。作為臺灣人,我們非常熟悉「自己是誰、該往那裡去」與「文理組之爭」等情節;就我而言,這便構成 “you should” 的理由。
「沙茶」的前身是東南亞菜餚「沙嗲」(satay),當地人用竹籤將切成塊狀的雞肉或牛肉給串上,沾著以花生、薑黃等香料調製而成的黃褐色醬料,辛辣芳香又開胃,最適合炎熱的天氣。十九世紀許多閩粵華人到東南亞工作,十分喜愛這種南洋風情的常民醬料,便將之帶回了家鄉。
黃宗儀的最新著作《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為中國發展裡的文化現象提供了情感政治的視角,跳脫過去將文化視為國族和地方身分本質的思維,以情感政治處理政治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現象。《中港新感覺》展現了中國快速發展裡地緣關係變化和身分協商的關係。此處的地緣關係不只是指中港之間,同時也是指中國國內城鄉之間。全書收錄九篇專章研究作品,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討論「中國崛起」如何影響中國國內乃至兩岸三地的發展敍事,又如何反映在身分協商的部分。
本文為《歐亞帝國的邊境: 衝突、融合與崩潰, 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 》一書譯者序。人類對於世界的想像,經常是鑲嵌在語言之中的。比如我們說起「邊境」時,腦海裡會浮現的畫面,往往是「邊陲」、「偏僻」而「荒蕪」的意象,總的來說,便是「核心地區」的對立面。
邊界是地理學重要的概念,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都有愈來愈多的討論。這本《不尋常的邊界地圖集:全球有趣的邊界、領土和地理奇觀》談論當今世界各地不同自然、人文、歷史及社會背景下的邊界故事,對我們(局外人)而言,充滿訝異、驚奇和新鮮;對生活於其上的人們來說,卻可能是命定的必然,充滿著愉悅、無奈、沮喪、不滿等複雜情緒。透過此書,來日我們若有機會拜訪當地,將能深化人文想像與關懷,讓這些「不尋常邊界」不僅僅是一個旅遊地點,更成為深具意義的「地方」。
過年的傍晚,和爸爸在堤防上散步,帶著相機跟著他去獵奇。 他上輩子一定是個探險家,隨意漫遊也能攆來一段記載在維基百科上的歷史故事,一段潮州人的生活典故,一個海濱文蛤養殖與經濟發展的故事。和他走在一起,身邊總有新鮮事。 可能是這樣的潛移默化,使我後來念了地理。一部分的人對地理的理解,可能源於高中地理的那一套「地氣水土生、人經交聚政」。但有一些人就是熱愛空間,他關注這座城市的公車號碼路線,春天經過仁愛路樟樹的幽香。 我們只是借用「地理」這個名詞,來裝載我們對空間滿溢的熱愛。
既然所謂的「原始富足」也已經幾乎不存在於現代的部落社會了,而中彩券才有辦法一夕之間滿足你我「現代富足」的需求時,我們又為什麼要讀《原始富足》這本書?本書作者詹姆斯.舒茲曼(James Suzman)首先提醒你我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真的理解採集社會的「原始富足」究竟是怎麼樣的生活嗎?在不假思索地把「台灣安全、人民有錢」和「現代富足」聯想在一起之前,舒茲曼以文字邀請我們走進他沉浸多年的採集文化地景[1]之中,重新探看非洲南部喀拉哈里沙漠中的狩獵採集民族布希曼人的傳統生活,藉此再想想「原始富足」相對於我們心中「現代富足」的意義。
這本《尋找台灣味》至2020年5月初上市至今已過了兩個多星期,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
本文為五月即將出版之《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的作者群——地理角團隊角主洪博邑老師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