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剳記
野外地理實察報告以及海外交流報告
野外地理實察報告以及海外交流報告
你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神宗教是哪個宗教嗎?目前普遍認為是「騰格里」。它更融合了泛靈、圖騰與祖先崇拜等特色,是一種集各式信仰於一身的融合型宗教,因此騰格里信仰者對其他宗教或信仰的包容程度很高
樹林里不僅以「防」洪硬體工程來抵禦水患,而是活化桃園埤塘地景特色、與水共存,翻轉水患對社區帶來的負面衝擊,透過闢建蓮花池與開發農產品的過程,以在地滯洪的概念將社區的人、水、產業串聯在一起。
Steve Hinchliffe,地理學家及社會科學家。就讀於英國東北的杜倫大學 (University of Durham)的地理系,並繼續在布里斯托爾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 的地理系攻讀學位,並於 1995 年取得博士學位。由於 Hinchliffe 教授在網路資 源中查無任何有關年紀的資料,因此由英制博士學位取得的年份來看,目前約52歲左右。25 年以來 Hinchliffe 有許多期刊論文及專書,並與其他學者合著了 許多文章,是個相當多產的學者,平常分享於 Twitter 上的資訊也大多和學術研 究有關,較少其他生活面向的資訊。
這次應該是真的獵到狐狸了吧?」 阿格拉手上的鷹正以華麗的身姿,如風一般快速飛向山谷,腳爪準確地落在一隻可憐的獵物身上。阿格拉堆滿笑容,轉頭看向我,瞬間駕著他的馬直直衝下將近 70 度的陡坡,下馬迎接他的鷹和獵物。 我坐在馬上,往下看,一陣暈眩。立刻閉上眼睛,深呼吸,用腳輕輕踢馬的側腹,示意要馬往下走。曾經聽過一個說法,馬是很敏感的動物,只要坐在馬上,你可以感受牠,牠也可以感受你,人與馬互為一體。 直到這時候我才理解這個說法絲毫不誇張。棕色的毛髮隨著微風輕輕搖擺,馬轉頭眨了眨牠帶有修長睫毛的眼,我從牠黑色的眼眸中望見恐懼的自己。於是我倆一動也不動,如懸崖上的石像。
疫情時代下各國陸續管制出境,導致國內類出國的風氣盛行,尤其離島觀光更是人們的打卡熱點。在金門的旅遊官網強調「遊金門、類出國」的概念下,推薦充滿異國風情的景點,分別為沙美老街改造後形成的沙美摩洛哥,以及受潮汐影響帶來摩西分海景色的建功嶼,吸引旅遊節目、網美、觀光客前來朝聖。本研究將探討沙美老街與建功嶼是如何被主題公園化,透過何種方式進行建構,以及觀光客如何看待被包裝的景點並產生互動。為深入了解沙美老街與建功嶼的發展脈絡,本研究主要以文本分析,來蒐集沙美老街與建功嶼的發展歷程,並輔以訪談居民、線上觀察來了解主題公園化帶來的改變,還有觀光客在旅遊中扮演的角色,是如何影響當地的文化與發展。
阿格拉帶著鷹佇立在山壁上,眼睛從左至右掃過整個山谷,「沒有動物呢⋯⋯。」他發出若有似無的聲音,話還沒說完,他突然瞪大眼睛,用氣音對我大叫:「狐狸!狐狸!」並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拿掉金雕的眼罩。金雕的眼睛瞬間聚焦於一個點,展開兩公尺的雙翅,向下俯衝,掀起一陣風。
「你為什麼對鷹獵有興趣?」 B打破長達三十分鐘之久的沉默。我望著窗外廣闊的草原,無數雪白的山頭,偶爾出現在路邊的氈包,幾位騎在馬背上帶著金雕的鷹獵人們呼嘯而過。在蒙古最西邊,中亞鷹獵文化保存最好的地區,我悠悠地把籌備這項計畫的目的訴說一遍:「我以前做猛禽研究,很喜歡猛禽。前幾年到中國的內蒙古賞鳥時,聽說中亞草原上自古以來有鷹獵文化,對這種猛禽與人共存的文化很感興趣,想要深入了解。」「這也難怪你會想在這裡待十幾天,我很少遇到有旅人待這麼久。」 B指著前方繼續說:「快到了!今年金雕節的現場!」
嘎色鬧部落在經過2015年的土石流災害衝擊後,公部門強化了部落的水利和道路等基礎建設,但更重要的是部落內部逐步穩健的在地觀光產業,以及以部落共識為核心的強韌社會網絡、信任與共存共榮,成功的串連起部落族人的情感和互信,喚醒部落裡泰雅文化中相當重要的「共享」精神。
「阿姨!妳住這裡這麼久了,這邊有沒有發生過什麼災害?」「沒有餒!」不管我們怎麼追問,住在部落30多年的阿姨,都回答我們:這邊沒有什麼災害。老師隨即幫我們換個方式問到:「阿姨家這邊比較高一點點,不過部落裡面比較低一些,下大雨的時候,裡面會有水淹起來嗎?」阿姨終於答道:「有有有,也是有,颱風的時候,是有一點點的水啦,不會說那麼大啦,…到腳這邊而已 (手比劃著小腿肚),不是什麼災害。」
第三空間作為揉合了物理與心理象限,再加上時間與使用者的混合體,比起物體層次的空間實踐與精神層次的空間再現,更關注空間如何融合了實體、感官、情緒、經驗與記憶等各種「關係」。地方的建構像是一場和你和我和他都一起參加的接力賽,只要共享的價值一直在,空間的再現就不會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