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焦點
每週鎖定一個主題,以地理的眼深度剖析
每週鎖定一個主題,以地理的眼深度剖析
尼羅河為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數千年前孕育了偉大的埃及古文明,直到今日持續供給集水區內數億非洲人民的用水。但在農業快速發展、氣候變遷與人口成長的壓力下,尼羅河正邁向令人擔憂的未來。
非洲之角地區正面臨嚴重乾旱,乾旱造成糧食安全問題、區域衝突問題等等,也嚴重打擊弱勢族群。其中,水資源問題導致疾病傳播與感染率增高,不過近期的研究指出,該地的地下水儲水量一直在增加,也許這會成為乾旱的因應策略之一。
自2019年臺灣實施開放山林政策及新冠肺炎疫情之後,願意走入山林的民眾人數遽增。在推動山野環境教育的基礎下,山林中的生態與文化也受到更多民眾關注。不過,隨著登山活動的盛行,也為高山環境帶來水土保持、人工廢棄物、植被破壞等問題。
冰川融化不只是造成海平面上升,山麓冰河融化也會導致水災、土石流、崩塌等等災害,除了冰川本身崩塌,內部累積的積水也會造成災害,近年來隨著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影響,災害規模擴大,山區變得愈發危險。
今年9月18日發生在台東池上規模6.8的地震使花東縱谷多個鄉鎮受損嚴重,使得民宿受損、鐵道中斷,除了嚇走觀光客之外,餘震不斷也使得一些災情嚴重部落的在地人不敢回到滿目瘡痍的家中。池上的萬安村是我們在災後隔天的調查範圍之一,在觀察地表破壞的時候,時不時會遇到當地居民熱心指路。透過震後的實地調查,筆者得以再次認識到第一線科學與社會大眾接軌的重要性。
隨著全臺推動都市更新、危老重建與大型公共工程,你是否曾好奇拆除建築後的廢棄建材究竟被送往何方?荷蘭又是如何將循環經濟的理念運用於土木工程,建造一座「可回收」的城市呢?
在當地獵豹宣告滅絕的七十年後,印度試圖重新引入這些大型貓科動物,當局認為這能夠恢復生物多樣性,使整個生態系統受益,也能帶動生態觀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不過科學家們擔憂獵豹將跑出國家公園範圍,並面臨被獵捕與食物不足的困境。
今年九月恰逢花東地震頻繁,配合國家防災日的全國演練與宣導,防災議題受到全國的關注,也引起許多爭議。不可否認的是,正確的防災觀念必須於學齡階段奠定良好基礎,但近年臺灣又是如何推動在地化的防災教育呢?
路旁的空間傳統上被收費系統公司壟斷,然而現今有一批新創公司試著依靠即時數據與分析技術,加入戰局,甚至取代過往的收費方式,利用這些技術,還能協助制定交通決策並提高空間使用效率。
丹麥全境沒有高山,但首都哥本哈根的海邊,矗立著一座高達124公尺的垃圾焚化發電廠,上方更有長達450公尺的坡道供市民從事各項運動。雖然該建築為全球最乾淨的焚化爐,但哥本哈根的2025年淨零碳排目標卻在近期因這座發電廠而產生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