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儒(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網站小編)
本週介紹的文章與COVID-19(武漢肺炎或新冠肺炎)有關,來自彙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最新學術期刊的Geography Directions。這篇篇名為 Covid-19, Geography and Urban Ecology: practitioner experiences 的文章帶我們用都市生態學研究者的角度及經驗,來理解英國都市在疫情下所面臨的危機與轉機。文中開頭就提到,我們在席捲而來的疫情下所面對的種種課題,也大都適用於全球暖化和生物滅絕等其他全球性的危機。同時,有關區域間長久的不平等狀態也逐漸在疫情的衝擊下顯現出來。

英國都市在疫情下封城,也讓綠地的意義被重新思考。
圖片來源:Russ Allison Loar, CC BY 2.0
英國是被COVID-19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歐洲國家之一,也是至今歐洲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政府施加的封城令使都市內的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文中提及尺度(scale)這基礎的地理概念也成為封城令下的一大問題。不同行政區劃下對疫情管控的成效不盡相同,在彼此的行政區劃互相接壤的情況下,後疫情時代的醫藥衛生、就業與經濟復甦看來也將會有相當大的差異。面對疫情威脅下,究竟是具有地方分權制度的政府還是中央集權的政府可以更有效的管制疫情擴散,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接下來,以都市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封城,其中一個封城後的觀察是使用都市綠地的人明顯變多了。當所有外出的理由都被限制,只能出外到附近的公園運動時,人們也變得更加肯定都市綠地與自然環境的必要性。文中也提到,由於經濟活動與污染減少了,在都市裡出現越來越多野生動物,也漸漸聽到更多鳥鳴了。
除此之外,文章作者Ian Douglas為了理解都市生態學實踐者對封城的個人經驗,對他的學術圈成員進行了一些調查,也提到更多有關都市生態與城市綠地空間的變化。其中一個例子是,當都市生態管理因封城令而缺乏志工的幫助時,都市裡的外來種生物變得更難以控管,但也由於封城的關係,許多重要的生態計畫得以完成。英國社會更將公園綠地變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能夠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但卻也能維持社區凝聚。文中也有提到其他受訪者的想法,像是都市農業與糧食安全、城市綠地標準與保育、老年人防疫與他們可能碰到的高溫環境等等,疫情封城令下顯得一團亂的英國都市社會,在都市生態學的視角中,卻也可以當作是新的轉機。COVID-19對英國都市帶來的破壞也是對都市開放空間、我們跟自然環境的距離和公園綠地進行討論的機會,在封城下也能夠思考在未來如何將城鎮和都市管理得更好。對都市內的社區來說,這也是個機會來好好思考如何透過自助來加速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同時增強這個城市對下一個危機或災害的抵抗能力。
將視角拉回台灣,沒有經歷過大規模封城的台灣都市,並沒有像是英國一樣明顯出現對於都市綠地需求的轉變,但也一樣面臨疫情的危機與後疫情的轉機。作為國際上的少數,台灣的都市是否能夠在疫情之後,摸索出全新一套面對災害的抵抗力與經濟恢復能力呢?或許英國都市生態學視角所得到的觀察是可以學習的對象。
本文主要參考自
Covid-19, Geography and Urban Ecology: practitioner experiences by Ian Douglas
更多每週聚焦專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