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儒(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網站小編)

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各國陸陸續續都開始採取封城措施,以防止疫情不斷擴散。人們在國家命令下被迫待在家中,減少外出的機會,事實上也產生空氣品質變好、動物回歸城市與鄉村、海水變清澈等正面的環境回應,像是中國在封城之後,空氣品質明顯變好,長期在二氧化氮污染之下的疫情中心武漢,在封城之後竟然也可以看見藍天了。而居住在北印度的居民更驚喜的發現,少了工業活動與空氣污染之後,30年不見的喜馬拉雅山脈又出現在天際線上。

這些現象一方面對被COVID-19陰霾籠罩的人們來說,無疑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可以在苦悶抑鬱的封城日常中獲得一絲慰藉。但另一方面,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出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多麽的大。

封城之後,中國的空氣品質明顯改善。(圖片來源:NASA)

30年來第一次露臉的喜馬拉雅山(圖片來源:CNN)

根據EOS.org的文章,近期有一個印度團隊就認為封城是一個研究人類活動影響的機會,他們鎖定的地方是印度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喜馬拉雅山脈北側是荒蕪的高山地區與被冰雪覆蓋的山峰,南部卻有茂密的森林,大火不時會肆虐整個森林地帶,不過近20年來,因為人類活動的增加,大火有變得更頻繁的趨勢。當地人為了生計會進入森林搜集柴火或放牧牛隻,有時便容易產生火花進而引起森林大火。

印度北部的森林火災事件通常在夏天發生,那時也是南亞進入乾季的時候,但是今年剛要邁入夏天時,印度政府就宣布施行全國性的封鎖措施。

研究團隊利用NASA所提供的資源管理火災資訊系統(Fire Information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來檢測火災的發生情況,這個系統可以透過MODIS衛星產生每日森林火災的點位資訊。他們搜集了三月底到五月初的資料,當時印度正在實施全國性的封城措施,後來也加上植物覆蓋率、降雨與地表溫度等指標,產生印度北部森林火災發生的頻率。結果令他們非常驚訝:森林火災的數量比封城之前降低了83%!

在此之前,即使人類的足跡早已遍佈各個生態系統,卻幾乎難以有研究能用量化的方式分析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像是在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區的森林,雖然很多人都知道人類活動跟閃電都很可能造成森林大火,但卻沒有人能夠知道到底是閃電造成比較多火災,還是人類才是破壞森林的最大元凶。

這份新的研究趁著COVID-19肆虐的時候,排除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才第一次測量人類在森林大火中的「重大」貢獻。即使今年比往年降雨都還要多,也許帶有濕氣的木材比較不容易產生延燒的大火,但就算排除掉降雨的因素,火災下降的數量還是相當反常。顯示出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當人類因疫情而不再進出森林,森林大火的事件也肯定減少許多。

 

本文主要參考自

There’s an unlikely beneficiary of coronavirus: The planet

People in India can see the Himalayas for the first time in ‘decades,’ as the lockdown eases air pollution

COVID-19 Lockdown Reduces Forest Fires in the Western Himalayas

更多每週焦點專欄

如何測量及建立生態系統循環模型?

疫情危機下,理性思考與迷信間的地理縫隙

如何區分都市、郊區和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