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慧玲(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
2009年無心插柳的閒暇活動,開啟了我從文學轉向地理的學術探險之路。彼時我剛取得英國文學碩士回母校台灣大學做行政工作,陪室友去參加社區大學環境公民記者課程。適逢中科四期和國光石化等環境衝突四起,台灣抗爭運動風起雲湧。我與社大同學利用工作閒暇上街聲援,參加公民團體發起的在地社區訪調。這些公民參與經驗遂成了我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地理系攻讀環境、科學與社會碩士的觸媒和養分。之後,我再到荷蘭伊拉斯姆斯鹿特丹大學的國際社會科學研究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就讀,在2021年初取得發展學博士學位。
我的研究領域是政治生態學和永續轉型研究,主要關注由公民自行發起的草根創新 (grassroots innovations) 實驗,例如公民電廠和社區支持型農業。我的博士論文「Placing Sustainability: Geo-Historical Entanglements of Grassroots Innovations and Placing-Making Politics in Taiwan」嘗試提出以地方為中心、強調草根行動者主體性的研究途徑,來更適切地理解草根創新的轉型潛力,並藉此增進永續轉型研究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research) 和政治生態學等批判性社會研究的對話。我以地理學家Doreen Massey和John Agnew的地方概念,以及Joseph Pierce 等人提出的 「relational place-making framework」為基礎,將草根創新與其它以地方為本的集體行動視為形塑地方的活動 (place-making actions) ,從三個層面進行分析:所屬社區的發展歷史 (development history)、地方論述構框 (place framing) 和社區內外的地方型塑政治 (place-making politics)。由此將草根行動者的操作經驗、動機和想望,鑲嵌在社區經歷的社會空間轉化和其背後的政治經濟結構之中進行剖析。由此修正既有轉型理論偏重社會科技系統 (socio-technical systems) 及去脈絡化的缺失,補充主流轉型議程 (如能源轉型) 容易忽視的地方脈絡、發展需求和地方政治的運作,了解草根創新的在地意涵以及其在空間、系統與結構三重面向的轉型潛力。
除了受到地理學家的啟發,這個研究途徑的靈感也來自於台灣的田野經驗。我的實證案例包含達魯瑪克百分百綠能部落計畫、苗栗灣寶有機共耕隊、彰化台西綠能社區計畫,和最後因篇幅限制而未收入論文的彰化溪州尚水米計畫。除了涉及能源及農糧體系轉型課題,這些社區更面臨著臺灣邁向現代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諸多地方永續發展的急迫挑戰,包括原住民權益侵害、農村資源掠奪及工業汙染議題 。
撰寫博論的同時,我將前三個實證案例改寫成論文,陸續發表在期刊上。刊登在Geoforum 的達魯瑪克綠能部落論文,援引了既有原住民研究的洞見,探討公民/社區電廠如何鑲嵌在達魯瑪克部落複雜的殖民與現代化歷史進程,並如何與原住民認同政治和重構地方的願景交纏和演進。刊登在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E: Nature and Space 的彰化台西綠能社區論文,則結合環境正義及能源研究的地理視角,以在石化汙染挑戰下追求環境正義的在地邏輯,來理解這個公民/社區電廠的設計和意義,進而凸顯與主流「公民參與能源轉型」論述邏輯的潛在衝突。兩篇論文皆以在地視角和關懷出發,對於跨地域的能源轉型觀點提出批判性的省察。特別是凸顯以地方為核心的「社區」電廠和跨地域型的「公民」電廠各自可能有不同的目標 (在地永續發展 vs. 能源系統永續轉型) 和設計邏輯。若外部協力者與政策制定者將兩者混唯一談,或逕自以後者的理念來想像及規範前者,將容易輕忽地方自身的需求、目標、地方政治及結構性挑戰,錯失這些草根計畫促進地方社會政經關係重組的潛力和驅動偏鄉社區轉型的契機。
即將刊登在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的苗栗灣寶論文,則藉由地方的概念,探討土地抗爭與友善環境農業行動之間的結構性連結,以及將兩者結合的可能性及潛力。為此,我補充了land grab studies對地方概念的稀薄,將land politics 與place-making politics 連結;同時,將alternative food networks studies傾向僅以農糧體系的範疇來談論地方的方式,擴充為將農糧體系置於地方的歷史空間演變之中來思考。如此,我希望凸顯資本主義工業社會下的農地掠奪問題,與仰賴化石燃料的工業化農業的連結,不只在於跨國農糧企業的全球資本積累,還在於國內農工部門長期失衡帶來的農業、農村發展挑戰。這個論點對熟悉台灣脈絡的人來說並不陌生,卻少為當前國際學術社群討論。這篇論文便是希望能將作為發展型國家和以農養工策略範例的台灣的圈地現象和研究,介紹至並推進land grab studies的國際學術討論。
完成博士學位後,我仍在探索自己的學術屬性、定位和方向。從荷蘭回到台灣的空間轉換,彷彿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在劇烈撞擊—需要縫合時空上的斷裂,也可能迸出新的火花。接下來,我會將博士論文的理論架構改寫成一篇期刊論文,以及嘗試以後人類視角,將最後未能收入博士論文中的彰化溪州護水案例投稿至國際期刊。我也希望持續耕耘在荷蘭接觸到學術研究方向 (如 Anthropocene, degrowth 和相關批判),接軌離台期間未能追蹤的環境議題,認識台灣優秀的學者、研究和這塊土地,繼續學習如何像地理學家一樣思考。
迷途、繞路、轉向皆無妨,我期待這趟跨域學術探險能通往更多未知的地方。
期刊文章
- Lai, H.L. (in press) ‘Placing Land and Food Struggles in Agriculture-Industry Power Asymmetry: Insights from Wanbao Village, Taiwan’,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Doi: 10.1080/03066150.2021.1923009.
- Lai, H.L. (2021) ‘Foregrounding the Community: Geo-Historical Entanglements of Community Energy,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Place in Taihsi Village, Taiwa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E: Nature and Space. Doi: 10.1177/25148486211000745.
- Lai, H.L. (2019) ‘Situating Community Energy in Development History: Place-making and Identity Politics in the Taromak 100% Green Energy Tribe Initiative, Taiwan’, Geoforum 100, 176-18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