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義女中(取自維基百科)
編按:會刊因為想了解 108 課綱上路以來,全台國高中地理科教師在教學現場的觀察,而在年初徵文。令小編又驚又喜的是,有嘉義女中的學生率先私訊到會刊粉專,詢問是否能從學生的角度分享。之後便收到由一群嘉女高一和高二(現在是高二和高三)同學們組成的討論小組寫成的文章。小編發現同學們的觀察非常細膩,決定盡量不調整內文,原汁原味呈現給讀者們!也在文章開頭附上同學們寄來的 email 內文。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編輯委員會您好
首先,非常感謝貴委員會願意聆聽學生們的想法。我們是一群就讀嘉義女中,並自許成為富有社會情懷的學生們,於108年成立了一個人數不到二十人的討論小組,由一名高二同學和十四名高一同學組成,針對台灣大小事一起進行深度了解和討論。近期恰巧正在討論以學生角度出發的108課綱,又看到貴刊在徵稿關於108課綱的地理教學現場回饋,就決定鼓起勇氣主動給於學生們想法,讓貴刊參考看看。
以下都是高一學妹們對於地理課一學期下來的心得,出自於一顆單純的心,絕無冒犯之意,如若冒犯,著實抱歉!也再次感謝貴刊願意撥空閱讀我們的小小意見和想法。祝福貴刊一切順利!
討論小隊隊長
學生 許文妤 謹上
劉玉華
突如其來的 108 課綱,對於臺灣的教育方面來說是個相當大的改變。而身為 108 課綱制度下的「第一屆」高一生,我覺得全人教育的精神是好的,培養我們學生能夠更加自動自發的探索問題,並且有效的互相溝通討論,不僅可以自主思考以尋求問題的解答,也能夠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但我想實際操作上還是挺有困難度的,這是個沒有前例的全新理念,且在實行後出來的成果也只是個未知數,過程中所做出的變革像是課程安排、上課方式、命題面向等等都擁有許多與往年完全不同的地方,對於老師及學生,甚至是家長,都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就剛結束一學期的課程來看,學校的確安排了許多多元選修課程,其中較深刻的是跨界閱讀,我們上台表達的能力一學期下來有了很大的進步;另外一個是城市探索,講求真正外出實地探訪,對於了解自身地理環境有很大的幫助。不過在上主科時,新課綱雖希望學生能自主討論並思考,但在時間壓迫之下,大部分的老師們其實還是以進度為主,段考考題目前也還需一段時間慢慢調整。
以地理課程來說,我覺得我們的地理老師是個熱情且非常認真在教導學生的好老師,她平常上課時間很鼓勵我們自主舉手回答問題,有時也會讓我們小組討論,考試前夕還會特地到班上幫忙解答疑問,又或者教完進度時,全班會玩一個有助於複習課程內容的遊戲,考完試甚至還有獎勵,果不其然全班的地理成績都有在慢慢上升,我認為她是少數其中一位非常符合新課綱教學模式的很棒的老師。那關於地理跨科素養題,融合了歷史及公民的概念,強調學生跨領域整合能力的運用,雖感覺提升了難度,但有助於加強多方面思考,不過也很有可能不利於單科觀念強的學生,所以整體上108課綱還擁有許多其他很大的變數。
黃千嫚
在108課綱的新素養下,地理課程最有趣的,是能真正在實際上應用。例如在介紹登山需要哪些工具,要怎麼看地圖等等。而在現在的課堂上,拋出的這些問題,為了配合素養,我們不只是「回答」問題而已,更要懂得如何「解決」問題。不僅限於課本固有的解答,感覺更跳到了書本以外的世界,與素養結合得很棒。但是,如果能讓學生走出教室,不只讓課內書教過的知識更有印象,也能烙下深刻的記憶!以崩壞地形的潛移來說,我在地理課本裡看到圖片時,覺得非常陌生,即使再生動的解說,還是無法想像究竟真正的外型長怎樣,完全無法有什麼關聯性,可是當我實際到山上走一趟,親眼看到時,卻從此印象非常深刻,課本裡跟潛移有關的知識,也變得非常清晰明瞭。而在考卷中的地理素養題,大多都還是用硬生生的數字和較顯乏味的知識去呈現地理。在考卷上,就選擇題或題組來看的話,感覺考卷還是無法跳脫出框架。我認為以艱深的知識和生澀的數字組成的一道題目,並不會讓生活中的素養與地理有太多的交接。但是如果是問答題且是開放式答案,這方面與素養的結合就會多很多。如果可以讓一個學生以所學的知識當基礎,再加上親眼所看到的,雙腳親自踏訪的經驗去回答一道題目,不但能讓這道題變得較活潑有趣,也更能使考卷凸顯素養所在。
江宜容
還是一年級,上了高中一學期的課了,感覺課本最不同的大概是地理吧!跳脫國中讓我們廣泛的認識世界各地的自然人文特色,高中課本似乎更著重於工具、方法及概括的根本,感覺學到的不是以往的知識,而是能力,讓我有點驚訝,不過仔細想想,也許是因應新課綱所做出的調整,讓學習不再只是背書。不過如此一來,地理考試也就有了更多元化的出題方向了。
地理,經常被稱為文組裡的理科,似乎是讓文組人有點困擾的一個地方,不僅僅是背誦,有時也運用了推理、計算、空間概念…,才能做出判斷。雖然這樣多元、靈活的題目能夠測出真正樣樣通的全才,也符合了新課綱的目標,但偏才卻因此喪失了許多的機會。在我看來這個社會上是以偏才居多,而且許多著名的人物也都非全才,證明了不論是全才或偏才都是具有潛力的未來人才。而現行的制度下強調”適性揚才”,希望學生可以專注於自己興趣和專長的科目,但又期待學生可以多元化,跨逐不同領域,這不免讓學生不知所措。
其實我並不討厭多元學習,反而多元的課程內容互相闡發、運用,會讓我真正的體驗到學有所用,但由於我們長期追求滿分的習慣,以及大多數人對於考題的認知並未隨著制度而改變,相關的配套措施應該需要長遠規劃,和時間的淬鍊,才有機會讓多元真正實踐在學生們的身上。
後來,我翻了舊課綱的地理課本,想不到竟然和現在的內容大同小異,也許地理本身就是這麼一個前衛的科目吧!不但因為處於模糊地帶而產生了多元的特質,內容更早已兼具了技能與靈活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