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柏翔、林俞丞、鄭悅展、楊豐瑞(中央警察大學防災研究所碩士生)

崁津部落是一個位在桃園市大溪區轄內大漢溪畔的阿美族原住民聚落,族人多是早期為了工作謀生,而從臺東縣成功鎮來到桃園地區的異鄉遊子,他們發現大漢溪旁,有些河岸荒地無人耕作、管理,於是便先在此抓魚、種菜、搭建臨時休息的工寮,後來漸漸遷徙至此並定居而形成現在的部落規模。因為部落位在崁津大橋附近,所以他們將自己命名為「崁津部落」,阿美族語為 Pamatangan。

 

不被政府認可的「家」

崁津部落所在的大漢溪河畔河階地,屬於大漢溪的河川區域,過去有數次淹水紀錄,加上土地是政府的國有地,因此整個部落被認定是違建,不但沒有門牌號碼,也沒有水、沒有電。在1993年後,政府多次依法強迫居民拆遷,但因為族人經濟狀況不佳,加上習慣從前在臺東依山傍水的生活環境,所以不願搬離這塊在異地找到的新「家」,「我們房子都是木造的,今天(被)拆了,明天就…,房子會長大的。」部落前頭目苦笑著跟我們說。

崁津部落入口(作者提供,攝於2020年12月)

淹水,不是災害

依循著都市洪患與河川管理的文獻指引,我們問族人:「阿姨!妳住這裡這麼久了,這邊有沒有發生過什麼災害?」「沒有餒!」不管我們怎麼追問,住在部落30多年的阿姨,都回答我們:這邊沒有什麼災害。我們非常狐疑,老師在一旁見狀,隨即幫我們換個方式問道:「阿姨家這邊比較高一點點,不過部落裡面比較低一些,下大雨的時候,裡面會有水淹起來嗎?」阿姨終於答道:「有有有,也是有,颱風的時候,是有一點點的水啦,不會說那麼大啦,…到腳這邊而已 (手比劃著小腿肚),不是什麼災害。」

我們心裡不禁一聲驚嘆,原來在居住在這裡的族人心中,那種淹水不算是災害,與我們所認知的「淹水災害」不能畫上等號。

拜訪崁津部落居民(作者提供,攝於2020年12月)

剪不斷、理還亂的人與洪關係

過去,政府對大漢溪沿岸的都市(違章)部落,有多次依法拆遷事件,因此居民到現今,仍對政府抱持著相當謹慎的態度。每當颱風來臨前夕,政府會到部落內進行預防性疏散撤離,我們訪談的年長阿姨說到:「今年…唉,沒有什麼啦,也沒有颱風了啦,去年颱風也沒有那麼嚴重阿,(政府)都叫我們撤離阿,也為我們好啦,也是為了我們的安全,現在要廣播叫我們撤離,我們也要聽他們的阿,不聽又不行啊,警察在這邊欸,…那像之前也沒有看過下面部落有沒有淹水的情形,…只有說,政府為了安全,就是不要我們留在這裡。」儘管部落族人都認為,可能沒有他們所認為的「災害」會發生,但為了避免和政府發生衝突,甚至有點擔心會再次面臨被拆遷的命運,他們都選擇盡力配合政府各項政策,以維持安穩的居住權。

崁津部落聚會所(作者提供,攝於2020年12月)

公部門與都市部落的新關係

透過居民不斷努力、媒體的關注及社會團體的幫助下,近年政府也不斷調整政策。目前,已經為部落編制臨時門牌、戶籍登記,使得部落能有水、有電;戶籍登記亦可保障居民下一代就學權益,讓崁津部落可以成為下一代都市阿美族真正的家。目前政府辦理「大漢溪斷面82-81左岸堤防興建計畫」,在崁津部落旁建置達100年重現期保護標準的堤防,堤防已經在2020年完工;因為這項工程,未來得以將崁津部落畫出河川區域外,並運用堤防後;部落附近9公頃左右之空地,發展原住民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臨崁津部落的大漢溪左岸堤防(作者提供,攝於2020年12月)

 

政府單位可以思考政策的執行與居民生活想法之間的平衡點,透過平時和部落居民的雙向溝通與良性互動,建立彼此間的默契及及信任,讓居民可以不再戒慎恐懼的生活時,公部門也可以深入了解他們各種行為背後細部的原因,作為推行政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