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想跟大家介紹一篇文,關於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研究者的文章 The Emotional Toll of Climate Change on Science Professionals,是上週的 EOS feature (Earth, Ocean and Space Science News, eos.org)。文章雖然針對的是研究 氣候變遷 議題的地球科學家與相關研究人員,但也適用於地理學界研究相關議題的朋友們。文中對於研究者在議題逐漸為主流所關注時所可能面臨的相關挑戰與衍生的壓力進行分析,並提出幾項研究者以及其周遭親朋好友可以做的調適與行動。當然,其中不少挑戰與心理壓力,其實是學術研究相關從業人員共有的困境。

氣候變遷 對人類社會造成衝擊,也讓研究者在各種壓力下產生不少心理問題。
圖片來源: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CC BY 2.0
氣候變遷對環境與人類社會造成各種直接與間接衝擊,而相關研究人員也面臨各樣挑戰。文中提及三面向可能的挑戰:一是其中一些人向政治人物與相關政策制定者傳達資訊時,可能產生的誤解、扭曲或者被無視。這些都可能造成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二是向媒體與大眾傳達相關資訊時(尤其是壞消息時),面對到一群對主流科學不信任,或是 氣候變遷 懷疑論者的挑戰。三則是研究者個人的社會心理與文化衝擊,例如缺乏家人理解與支持、與親朋好友因相關研究產生的立場摩擦、與宗教信仰背道而馳等等。
文中也另外提及一些關乎研究者的生涯挑戰,尤其是處於生涯初期的研究者,例如教學與發表文章之間的時間平衡等等。我覺得作者群提出的其中一個觀點很有意思:氣候變遷相關議題研究者的情緒常因為大眾與學界本身賦予的期待而被忽視。研究者們被認定應該要不帶情緒、井井有條才有專業者的風範。情緒表達會被視為軟弱、性格缺陷甚至是缺乏客觀與專業的表現,因此研究者們最後總是默默吞下情緒。雖然逐漸有研究者站出來分享在研究過程中面對的各種情緒,例如 Is this how you feel? 網站上有一系列 氣候變遷 相關研究者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世界各地也開始有關心心理健康的專業者們串連,試圖協助相關研究人員。例如英國的 Climate Psychology Alliance, 美國的 Climate Psychology Alliance North America 和澳洲的 Psychology for a Safe Climate等機構,不過作者群指出,心理健康專業者社群對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及研究者面臨的情緒挑戰都還有更多發展空間。氣候變遷研究相關社群也該正視彼此的心理健康並建立支持網絡。本文最後也給相關工作者五點建議,涉及個人對精神健康的覺察與調適 ((self-)Education, Psychological Self-Care Practices)、到尋求建立社會支持網絡 (Professional Preparedness and Services, Social Support),與相關機構應有的文化轉變 (Institutional Cultural Change)。
其實作者群提到三面向挑戰之間的界線有時非常模糊。畢竟綜觀國際政壇,帶有民粹主義色彩的政治領袖也多半對主流科學研究抱持懷疑論態度,進而影響對相關議題之決策。這些領袖不是與相關研究者或是倡議者對槓、削減研究預算,就是將此議題作為談判籌碼。但另一方面,研究者也有可能受到來自氣候變遷議題倡議者的質疑與挑戰,例如前陣子劍橋大學的 Zero Carbon Society (劍橋學生組成的氣候變遷倡議社團)就批評學校近期提出的 Cambridge Zero 是「洗綠的公關噱頭」,試圖淡化校方與 BP (英國石油)等石油巨擘的財務關聯。主持此計畫的 Dr. Emily Shuckburgh 也因為曾至 BP 有贊助的 BP-Institute 演講過而被質疑立場。
回頭反思台灣,眼底城事去年全國地方大選之前的這篇文章便有提及研究人員、倡議者與公務體系內關心議題的公務員的挫折與無力感。而近期也有耳聞追求成為國內 SDGs 指標領航者的某大,校內的 USR 計畫想嘗試校內自煮工作坊,卻連做個蛋沙拉都被行政系統以顧慮安全、不雅觀等理由在借場地時給軟釘子。我想台灣的相關研究者也可以成立支持團體,不只在研究或政策倡議上交流,也包含互相支(ㄑㄩˇ)持(ㄋㄨㄢˇ)喔!
參考資料
本文主要參考自
Gilford, D., Moser, S., DePodwin, B., & Watson, S. (2019, December 9). The Emotional Toll of Climate Change on Science Professionals. Retrieved December 15, 2019, from https://eos.org/features/the-emotional-toll-of-climate-change-on-science-professionals.
文中提及幾個心理健康專業者為氣候變遷研究者建立的支持機構
Climate Psychology Alliance North America(美國 ) https://www.climatepsychologyalliance.org/
Climate Psychology Alliance(英國) https://www.climatepsychologyalliance.org/
Psychology for a Safe Climate(澳洲) https://www.psychologyforasafeclimate.org
英國 the Guardians 關於劍橋大學的零碳排放計畫以及學生組織抗議的相關報導請見
Gayle, D. (2019, November 23). Students accuse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greenwashing’ ties with oil firms. Retrieved December 15, 2019,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19/nov/23/students-accuse-cambridge-university-of-greenwashing-ties-with-oil-firms.
劍橋的學生報 Varsity 對學生社團、校方與相關學者的交鋒有更詳盡的追蹤
Langrishe, M. (2019, November 29). Dispute between Cambridge Zero Carbon Society and Cambridge Zero intensifies. Retrieved December 16, 2019, https://www.varsity.co.uk/news/18402.
Cambridge Zero 計畫網站 https://www.zero.cam.ac.uk
于欣可 Cinco Hsinko Yu(2018 年 11 月 2 日)「氣候暖化與調適」:諾貝爾獎的焦點與在台灣選戰的缺席【眼底城事】。取自 https://eyesonplace.net/2018/11/02/9113/
更多C小編的每週聚焦專欄(目前還是上稿穩定度還是散光…)
會刊上其他氣候/自然地理相關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