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旭伸(台大地理系特聘教授)、張怡婷(台大地理系碩士)
(編註:本文為 CHIEN, Shiuh-Shen and Yi-Ting CHANG (2021) Explosion, Subterranean Infrastructure and Elemental of Earth in Contemporary City: Case of Kaohsiung, Taiwan. Geoforum 一文中文簡介)
「小小的手 大大的驚恐
不是戰場 卻遍地的烽火
只是想要回家 卻在管線裡迷路
這城市有我不知道的惡魔」
<烽火>歌詞
2014 年八月,高雄氣爆當晚,尋常馬路成為生離死別的災難現場。檢調單位事後追查,其肇因於二、三十年前石化工業管線上,因埋設疏失而產生的一個小漏洞,讓天崩地裂的恐懼,從隱喻成為高雄人當晚無法承受的真實苦痛。
莫過諷刺的是,案發四年前,高雄市才剛以「地下管線資訊建置優良」為由獲頒行政院國發會政府服務品質獎。然而事發當晚,卻還是無法即時釐清不同管線用戶資訊,只好眼睜睜讓原本一個管線漏洞,變成一場無法挽救的失控地下悲劇。
事隔多年,已經有許多研究反思這一個工安意外,或是從政策面檢討台灣是否要再發展石化產業,或是從工程面探究台灣如何改善地下監理不足等。我們這一篇文章,則以高雄氣爆的發生成因與其後的公民活動為例,提出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土/地 (earth)」的人文社會性質究竟為何。
我們從量體地理學出發,認為對於「土/地」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少有三種元素視角 (elemental perspective),我們稱為the elemental of earth (土/地的根本性質):科學的地下 (striated earth),活力的土地 (rhizomorphic earth),以及情感的鄉土 (affective earth)。
首先是伴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土地下面的空間利用也就變成越來越普及 (從地下碉堡、地下街商圈、地下停車場、地下捷運站、地下教室、與地下餐廳等)。然而在現代化與科學主義盛行的當代,「地下如何利用」的認識論與詮釋權,卻經常被特定專家 (如科學家、科技官僚、探險家) 宰制,我們稱為科學條理的土地使用知識 (striated earth)。
當專家們利用繪圖、科學量測、地圖製作等專業來剖析與建設地下空間時,背後其實展現的是一種「系統與條理化(striated) 地使用地下」的雄心,隱含著企圖讓民眾相信科學將帶來安全的特定意識形態,直接間接地促成一般民眾對地下安全議題相對較不關心的社會效應 (如在這一個不幸災難之前,高雄人普遍不知道市中心下竟然有數十條工業管線)。
其次,氣爆現場則控訴著上述太過相信「科學化使用地下」的問題,曝露出土地從地面到地下這個場域,具有多重的物質連接與不斷演化意外而產生危機的特性。此案中,管線埋設二十年下來竟然有一小處陰極防蝕法意外失效;原本高壓液態丙烯,因管線洩漏後就變成氣態丙烯;氣態丙烯又在四通八達的下水道管線中到處亂竄、在某幾個相對封閉點位累積濃度,最後因火苗促發爆炸。又如去年2020年九月,高雄地下乙烯氣體外洩,原本設想一定是類似2014年管線漏洞,但事後原因竟然意料之外的是地下水道晦氣累積而已。
這樣情境下的土地,需要被理解為是具有一連串意想不到的多重連結與變形 (multiplicities and connections) 的特性。土地這樣特質,是此次氣爆發生的主因,挑戰前述專家 (與國家) 自以為「科學化條理系統治理就可以帶來安全」的偏見。我們援引德勒茲與瓜達西所說的「地下莖」概念,主張土地具有「類似地下莖般蔓延無序的特質 ( rhizomorphic earth)」,藉以充分道盡地下混亂、異質串聯、危機迸發的這一個現象。
第三,在氣爆過後,高雄團結一起重建家園。高雄市民對這塊土地的情感、把氣爆當晚的恐懼與憤怒,轉成其愛土愛鄉的積極動力 (affective earth),一改過往對於地下 (管線) 治理的陌生,原本對石化業的抱怨從只是地面空氣污染層次,轉而變成全盤檢討石化管線配置與整體石化工業園區規劃,這也促成高雄氣爆之後,中油後勁園區更堅定地被關廠,大林蒲遷村與大社工業區降編如火如荼進行的原因。
高雄公民社會接連的行動,用更加公共參與方式,透過追思音樂會、公共藝術創作、公共安全研討會,爭取市長與議員候選人政見等社會動員方式,開啟人與地下對話。也因此,我們認為唯有透過更加民主參與方式,讓公民社會在公共參與過程中與地下治理對話,愛鄉愛土就從關懷地上 over-ground與地面on-ground ,進一步延伸到關懷地下 under-ground。換言之,氣爆之後的重建不只是縫合破碎的土地,也重新建立一種人與土地更全方面的想像關係。
總而言之,這場不幸的高雄氣爆事件,血淋淋地提醒我們地下物質運作的盤根錯節地下莖特質,戳破過往過度信任科學專家治理技法的現代化夢幻。唯有公民社會的持續監督,才能讓「人與土地關係」從先前的異化關係轉為和解,展開積極對話的同時,公私協力或將能進一步解決一次又一次的地下危機。

高雄81氣爆裝置藝術紀念公園一景:事發管線放置在半地下化的空間中,受難者姓名銘刻於牆,追念這場事故的罹難者(作者拍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