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乃文(《地理研究》主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李崇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班)
每個人都認同乾淨的飲用水是生活的必需品,在家家戶戶水龍頭打開就能取得乾淨飲用水的現在,您是否能想像以前長輩取得生活用水的困境與不便?甚至因為爭奪水源而打架、械鬥?生鮮食物也是我們每日維持均衡飲食與健康生活的必需物資。生活於大型都市的現代人究竟如何取得每日所需之生鮮食物?零售市場、超市、專賣店等販售點似乎成了多數現代人取得生鮮食物之主要管道,但是不同銷售通路所取得之生鮮食物(食材)在價格、品質、種類多樣性、安全性等特性上可能呈現不同的差異。對於生活於都市的民眾而言,是否能夠以其方便的購物模式與消費行為,取得其所需之生鮮食物?首先,這些販售點的空間分佈是否會造成某些地區的居民有取得的困境?獨居老人或是有移動障礙的族群會不會是上述買物困難的高風險族群?此外,價格因素也可能限縮某些族群在生鮮食物的取得能力。現代都市匯集許多不同文化、宗教信仰的民眾移居生活,某些特定族群有著特殊飲食需求,都市的供給端是否能多樣地滿足他們的需求,例如:符合清真規範的食物。這些都是在現今都市食物系統中重要的探討課題,我們這幾年持續關心這方面的議題,想要一窺在現今受全球化影響極大的糧食供應鏈與現代都市系統運作下,生活於都市的不同族群在其食物取得的可及性、多樣性產生何種變化、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以及其所採取之調適與因應行為。
歐美部分國家的研究者發現,食物取得並不如大家所想像的那麼方便,部分社區的居民想要取得其負擔得起的生鮮食物需費上好大的功夫,可能是距離問題(離家太遠),也可能是價格問題(生鮮食物比加工食品貴),漸漸形成不好的消費與營養攝取行為,因而未能均衡飲食,最後,肥胖、心臟病、癌症、糖尿病……就這樣找上門。從相關文獻爬梳發現,蘇格蘭西部是最早使用「食物沙漠」(food desert)這個詞彙,來顯示民眾難以取得生鮮食物的地方,後來更多研究發現這些生鮮食物購買困難者往往居住在偏僻地區,或是經濟弱勢的低收入戶、以及有色人種高度聚居的社區,這似乎呈現一種典型的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也正反映出歐美高度分明的都市結構所帶來之影響,「食物沙漠」議題因而吸引許多歐美學者投入研究。
亞洲地區對於此方面議題之研究相對有限,日本則是個特殊的例子,在面臨高度老齡化以及大量民眾從鄉下移居都市、鄉下零售店與商店街快速沒落消失的大環境變遷下,日本政府和學者相當關心「買物困難」與「食物沙漠」的相關研究。而日本的研究與歐美研究在定義與研究取徑上有所不同,日本在食物沙漠議題上特別重視老年人的處境。我們認為臺灣與日本在都市食物沙漠議題上有較高度相似的背景,因此在臺北市的初探研究上,我們整合日本「農林水産政策研究所」與學者岩間信之的定義,將食物沙漠之空間操作分析界定為「住家與最近鄰生鮮食物商店(超市、量販店、傳統市場)之間距離超過 1,000 公尺(若為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則為 500 公尺)的地方」,結果顯示:(1)、士林區與北投區有約一成的人口居住在生鮮食物可及性較不理想的地方,(2)、生鮮食物可及性極高的萬華區發現有許多飲食行為、營養條件不良的獨居老年人,這個現象可能和日本東京之研究透露出一樣的訊息,部分獨居老年人無法或是自己不願意外出購物,我們將持續針對這個部分深入探討。

說明:FFAI數值愈小代表生鮮食物可及性愈低落,人數為獨居老年人數(作者製圖)。
臺灣向來以便利的生活機能聞名於世,這是否就意謂著台灣沒有食物沙漠問題?在生鮮食物的取得上是否也是如此方便、無障礙?不同都市地區的居民在生鮮食物的取得上是否存在不同的問題?不同地域的居民(如:偏鄉地區、山區部落、離島居民)在生鮮食物的取得上是否有著不同的挑戰與困境?這都是我們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將持續投入研究來瞭解臺灣的食物沙漠問題與特性,並將與岩間信之教授所帶領的日本研究團隊持續合作,與日本不同地域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展望未來,我們也規劃針對幾個快速發展的東南亞都市進行食物沙漠議題的個案研究與探討。
看更多台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的空間分析請參考:
郭乃文、李崇恩(2019),食物沙漠回顧與臺灣個案初探:臺北市生鮮食物可及性的空間分析,地理研究,第 71 期,第 1-24 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