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規範 PDF 檔

一、題目及作者

  1. 中文題目,格式為18點字粗體,中文新細明體,英文Arial字體;英文題目置於中文題目之下,格式為16點字,英文Arial字體。
  2. 作者以中、英文姓名書寫。英文名字書寫方式為名置前、姓放後,中間空白一格。格式為14點字,中文新細明體,英文Times New Roman字體。
  3. 於英文姓名後加***號(若超過三位作者,則以阿拉伯數字加註),並在頁底註明中、英文服務單位及職稱。在此應使用學校和單位全名,如: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而非台大地理系;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而非 of Geography, NTU。如為通訊作者,請在中文服務單位及職稱後,註明:通訊作者(E-mail: bulletin.geogsoc@gmail.com)(範例,請自行修改為通訊作者的email);請在英文服務單位及職稱後,註明:Corresponding Author。

二、摘要

  1. 摘要置於正文之前,英文先、中文後,各以不超過五百字為原則。格式為11點字,中文標楷體,英文Times New Roman字體。
  2. 中、英文摘要下方均須附關鍵字(Keywords),關鍵字以5個為限。
  3. 範例:
    Keywords: Globalization, world cities, producer services, subcontractor.
    關鍵字:全球化、世界城市、生產者服務業、代工者

三、內文

  1. 主標題如:前言、研究方法、結果與討論、結論等,不需加註項次,格式為14點字粗體,中文新細明體,英文Times New Roman字體,並設定置中對齊,與前段距離5行。主標題下之次標題則以(一)、(二)項次標明,格式為12點字粗體,中文新細明體,英文Times New Roman字體,並設置靠左對齊,凸排、位移點數3.05字元。
  2. 內文格式為11點字,中文新細明體,英文Times New Roman 字體,採單行間距。每一段落起始位移(縮排)05字元。
  3. 採用引文時無論字義,拼法與標點符號,一定要與原始資料符合,並於文末註明出處。中文論文中引用文獻時,需以括弧(中、英文文獻引用均用全形括弧)註明作者全名及年份,如王秋原(1983)或(王秋原,1983;王秋原、趙建雄,1995)等;引用英文文獻時,僅註明姓氏(last name)及年份,如Wang(1983)或(Wang, 1983),若該作者同時有數篇,按年代先後排列。
  4. 數學式中之( )、[ ]、{ }等括號,均為半型字,用Times New Roman 字體。左括號與前一中文字間隔1個半型空格,右括號與後一中文字亦間隔1個半型空格。若左括號的前一中文字或右括號的後一中文字為標點符號,則不間隔半型空格。
  5. 阿拉伯數字前之正或負號(+或-)與數字後之百分比(%)等符號為半型字,用Times New Roman 字體。除年份以外的阿拉伯數字,大於1,000的數字,一律加入分位號,如2,000,000。
  6. 西元年、月、日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如2001年9月12日。年份以西元為主。若有非西元年,則可先書寫非西元年再用括弧標注西元年,在可識別的狀況下,不需再寫西元年,例如:康熙元年(1663年)。
  7. 表格標題在表格上方,格式為12點字,中文新細明體,英文Times New Roman字體,採單行間距;圖與照片之標題在圖之下方。中文標題一律用黑體字。特殊尺寸之地圖不在此限。
  8. 圖與照片之附註、說明或資料來源放在圖或照片與標題之間,表格之附註、說明或資料來源則放在表格下方;附註、說明或資料來源,格式為9點字,中文新細明體,英文Times New Roman字體,採單行間距。表格之單位註記則置於表格標題與表格之間,靠右對齊。資料來源在附註、說明之上,均靠左對齊。
  9. 圖、表與照片之序號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如圖2、表5、照片3。請依圖1、圖2、圖3或表1、表2、表3之順序編號,請勿採用其他格式。
  10. 單一附錄不編序號,二個(含)以上之附錄用中文數字一、二、三序號,如附錄四。

四、引用文獻

  1. 論文篇末書寫引用文獻時,應置於註釋之後,按中文、日文、英文及其他語文之順序排列,並按作者姓名筆劃及英文字母次序排列,同一作者有數項參考文獻時,按出版年代排列,若同一年代有數項出版時,再以 b. c.⋯編列。
  2. 引用文獻(非參考文獻)不必編號碼,第一行請自第一字寫起,不夠謄寫時,第二行國字請自第三字寫起,英文則為第五字寫起。文中未引用之文獻,請勿臚列。
  3. 引用文獻格式為10點字粗體,中文新細明體,英文Times New Roman字體,並設置左右對齊,凸排、位移點數2字元。
  4. 引用文獻之撰寫方式如下:

(1)期刊論文
作者名(二位作者以上,請以姓排列於前)發表年份(一律用西曆,並加圓括弧)論文題目(英文題目僅第一個 字首大寫,其他均為小寫),刊物名稱(中文期刊名標楷體,英文期刊全名斜體),卷數(期數):頁數。
範例:

王秋原(1983)基隆河流域聚落發展及居民活動空間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14:80-90。

Huriot, J. M., Smith, T. E. and Thisse, J. F. (1983) Minimum-cost distances in spatial analysis, Geographical Analysis, 21(4): 294-315.
(2)書籍
作者名發表年份(一律用西曆,並加圓括弧)書名(中文書全名標楷體,英文書全名斜體),版次,出版公司 (中文書籍為出版地:出版公司;英文書籍為出版地: 出版公司)。
範例:
王秋原(1983)計量地理學,二版,臺北:正中書局。
Strahler, A.(1998)Introducing Physical Geography, New York : John Wiley and Sons.
Morrill, R. B.(1988)社會的空間組織(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ociety)(1974),薛益忠譯,二版,臺北:幼獅文化出版公司。
(3)無作者:以文獻名稱第一字母編排。
(4) 編輯之書(作者即編者)
楊國樞、葉啟政編(1979)當前臺灣社會問題,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Bryan, R. B.(ed.)(1987)Rill Erosion, Cremlingen : Catena Verlag.
(5) 編輯之書中的專文
漢寶德(1979)我國當前的居民的問題,楊國樞、葉啟政主編,當前臺灣社會問題,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17-230。
Barthes, R.(1986)Semiology and the urban. In: Gottdiener, M. and Lagopoulos, A. Ph.(eds.)The City and the Sig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87-98.
(6) 網頁資料
行政院環保署(2008)空氣品質監測,http://taqm.epa.gov.tw/emc/default.aspx?mod=PsiAreaHourly,上網日期:2008年7月30日。
(7) 學位論文
姜壽浩(2010)多重災害模擬-崩塌誘發及土石流。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Bonds, A. (2008) The politics of prisons, poverty and neoliberal restructuring in the rural American Northwest.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